近日,在江西上饶婺源县举办的一场马拉松赛事中,一位父亲因体力不支放弃比赛,而他6岁的女儿却以“蹭跑”(指虽未获得赛事组委会颁发的正式参赛资格,但仍通过各种方式在赛道上进行比赛)的方式独自跑完42公里全马,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
6岁女孩跑完全马,到底是“磨砺意志”还是“拔苗助长”,广大网友莫衷一是,而这也是类似“励志故事”时常面临的处境。马拉松低龄化现象并非第一次发生。此前,在南京、青岛等多地举行的马拉松赛事中,都曾出现过儿童的身影,每次也都有专业人士站出来提示健康风险,也有研究称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可能对骨骼和内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但由于比赛过程中并未发生过相关事故,儿童参与总是被家长包装成锻炼身体、磨砺意志的尝试,进而被当作弘扬马拉松精神的正面案例在网络上传播。
但这样的叙事并不成立,未成年人甚至不符合马拉松参赛资格——大多数国际马拉松竞赛规程都明确要求,“马拉松项目的参赛选手年龄要求当年年满20周岁以上,半程马拉松项目参赛选手年龄要求当年年满16周岁以上才能报名”。竞赛规则的背后是运动规律,马拉松作为一种极限运动,对体能的消耗非常大,极其考验耐力和意志力,每一位参与的成年人也需要做一系列健康评估,家长鼓励孩子参加尤其是以“蹭跑”的方式参加,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有必要纠偏认知。
何况,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未成年人参赛后往往会吸引一波流量。放任马拉松低龄化倾向的发生,不仅可能令孩子和家长会在一片赞美声中迷失自我,已经零星的个体尝试也很可能在流量裹挟之下变成“坚持”“努力”的代名词,引发更多的“跟风”行动,从而让更多的未成年人陷入风险之中。
值得关注的是,现实中也存在着部分家长为追求网络关注,利用子女博取关注和制造话题的行为。今年8月,河北保定的一位父亲带着年仅11岁的儿子骑行,结果儿子不小心摔倒,被机动车碾压身亡。这起事故令人痛心,但事发前这位父亲经常在账号上发送儿子骑行的视频,跟评中也不乏善意的规劝和提醒,但在“好厉害”的称赞声中,这位父亲并未重视,直到发生事故才追悔莫及。
还有一些看似并无危害的尝试在发生。近几年,了解到拍视频、做直播可以赚钱,一些家长开始为了流量“啃小”。在各类视频平台上,萌娃类账号持续涌现,在流量变现的刺激下,不乏“父母为了让孩子录吃播视频,把三岁的女儿喂到70斤”的个案。可见,在短视频时代,网络围观的力量影响着家长的选择,这些变异的教育方式,亟需相关部门引导、介入、干预。
回到“6岁女童蹭跑全马”事件,赛事主办方的态度颇耐人寻味。据媒体报道,途中有裁判几次想要将女孩拦下,但在其父的阻止下,最后在终点前裁判才彻底将女孩拦下,并拿走了其父亲贴在她身上的号码布。而从公开的网络视频片段中可见,小女孩在奔跑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一路给她支持和鼓励。事件引发全网关注后,婺源当地马拉松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并也不清楚该小女孩从何时开始蹭跑,只是确定“这位父亲没有成绩,并已经将他的行为上报给中国田径协会”。
考虑到马拉松热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可以理解各个城市举办马拉松的热情,似乎也可以理解主办方对于儿童参赛的含糊表态。但涉及儿童的问题,不能只看经济效应。作为一项专业赛事,马拉松在运动规模和路线长度上都有特殊性,对城市组织水平和管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儿童参赛,赛事主办方、社会各方,乃至各类新媒体平台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和举措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