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R&D经费投入强度首“破3”,释放产业“向新力”

南方都市报 2024-12-04 10:34:12

继去年中山R&D投入首破百亿大关,今年,这项指标再度抢眼:2023年中山市R&D经费投入达127.17亿元,比上年增加26.51亿元,同比增长26.3%。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达3.3%,创历史新高。

今年来,中山科创工作捷报频传: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且国家级、省级均有项目获一等奖,取得历史突破;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2900家,4个项目获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多项数据都超以往。

无创新,不中山。在龙年首个工作日,中山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提出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全市上下共同发力:从政策导向到发展规划、从服务企业到布局产业、从平台建设到金融支持……各层面展都现出新气象、新活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科创“变量”正在加速转化为中山高质量发展“增量”。

R&D投入达127亿元

核心研发力持续增强

R&D经费投入是一座城市“对未来的投资”,R&D的规模和强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国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在中山打造新“十大舰队”的关键节点,能明显感受到,中山把“科技创新”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从官方到民间,加大科研投入冲破发展天花板,已经逐步形成共识。

政府层面,中山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跃然纸上。今年2月18日,在中山新春开年第一会——中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市政府以“一号文”的名义印发《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形成系统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其中设立了硬指标:力争到2025年,中山实现全市R&D投入强度达3.5%,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以上。

这是一场并不轻松的长跑。实际上,梳理近年来数据可以看到,中山科创投入增长已经开始进入快车道:2022年,中山R&D经费达到100.66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24.1%;R&D经费投入强度为2.8%,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2023年,中山市R&D经费投入达127.17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3%,首次突破3%。

“从强度上看,中山首次超过3%,达到3.3%,这是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中山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达到新高,体现出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中山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继续“跳起来摘桃子”,中山盯紧目标,多向发力。

在政策方面,今年中山市科技局出台一系列制度,包括《中山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认定管理试行办法》《中山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中山市重点实验室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中山市科技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推动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管理提质增效。

深中通道通车后,今年7月30日,中山召开全球招商大会,此次大会专门召开4场专题产业招商对接会,中山市科技局牵头举办光电光学、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产业专场对接会,精准对接企业投资需求。瞄准战略性新型产业靶向招商,中山主动开拓“源头活水”。

向规范管理要效益,从招商源头拓增量……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中山借助创新引领产业发展,逐一从纸面落到地上。

做创新创业者的“陪伴者”

完善培育体系高企再创新高

10月17日,在全省科技大会上,中山市参与的4个项目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其中完美(广东)日用品有限公司参与的“代谢综合征人群特膳食品精准设计加工关键技术与多元化产品”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今年6月,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中山3个项成果获奖,其中,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参与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明阳集团的海上风机。

国家级、省级均夺回一等奖,这是中山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份喜人的成绩,与中山近年来不断优化的创新生态,大力支持、服务企业开展研发紧密相关。中山是传统制造业强市,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那么如何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呢?

博顿光电是一个典型的示范。2016年,博顿光电由中山市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引进,入驻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孵化。创业初期,该中心为博顿光电提供创业辅导、场地宿舍、融资对接等孵化服务,帮助度过创业“死亡谷”。2019年,博顿光电从孵化器毕业,该中心继续提供支持,2019年协助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获批成立“广东省离子束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博顿光电被认定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2016年落地中山,仅仅用了9年时间,博顿光电实现飞跃升级,目前已完成B轮近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做创业者背后的陪跑者,让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看好中山、扎根中山。凭借细致用心的服务,中山已经储备了一批具有创新性、高成长性的项目。

此外,中山持续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今年中山市科技局共推荐1164家企业申报高企认定,预计今年高新技术企业超2900家,总量再创历史新高。

提升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推动企业承接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汉邦激光、德华芯片等企业成功获得立项4项,覆盖“芯片设计与制造”“精密仪器与设备”“绿色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立项数量创新高。

为初创企业铺路、为高新企业赋能、为核心技术,作为制造强市,中山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巩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金融“活水”激发科创活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

6年前,3名年轻博士到中山市成立福昆航空,中山市科技局给予市级创新科研团队支持,推动企业从只有3个人的研发小组,迅速发展壮大为业界知名的工业级专业无人机大咖。现在,福昆航空已经成为中山市发展低空经济的一张亮眼名片。2023年,该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00%,前不久已完成超2亿元人民币Pre-B轮融资。

福昆航空研发的产品。

“当前中山把产业转型升级看得很重”,一位在中山工作多年的科创企业负责人表示。以往粗放式增长的发展路径必须要转,通过近几年孵化、投资、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崭露头角。

落地中山十多年,康方生物培育出50多个创新候选药物,从一粒创业“种子”成长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物制药公司。达石药业2017年创办于中山翠亨新区,其研发的针对癌症疼痛的无成瘾长效镇痛药,在全球同类产品中的研发进度中处于领先位置。一批医药企业快速成长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山的本土药企,也能做好创新药。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山越来越重视科技与金融、产业的全面融合。

今年10月9日实施的《中山市支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提出新设立10亿元规模生物医药天使基金,推动投早、投小、投重大创新,投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天使基金能帮助初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引导符合中山产业布局的优质项目落地中山、扎根中山。“借助金融力量,希望在中山能够把康方生物、达石药业的故事不断复制”,中山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中山推动国家健康基地扩区提质,将中山生命科学园、华南中医药城等纳入国家健康基地范围,形成“一基地六园区”空间布局,带动中山逐步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集聚示范区。

除了生物医药产业,在光电光学方面,出台《中山市推动光电光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推动火炬区成功申报省级光电信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山火炬(光电及电子元器件)特色产业园成功获评省特色产业园。从细分领域看,目前中山光学成像元器件占全国市场50%,是全国最大的光学冷加工基地之一。

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光电光学、新能源……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腾飞,在中山这片向“新”求变的土地上,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重大平台建设提速

“第一动力”塑造中山未来

如果说面向企业的应用创新是枝叶,那么始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则是根茎。中山缺乏大院大所,为了补足短板,近年来加大投入力度,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快步迈进,成为中山基础研究的“策源地”,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中科富海(中山)厂区,该公司扛起了液氢装备国产化大旗。

7月30日,历经4年的谋划和建设,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正式开园,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开展大型低温系统工程集成和测试研究条件最好的场所之一。目前,这里已经完成了国内首台套5吨/天氢液化研制,实现了大型氢液化系统的全国产化;完成了国内首台套全球单机最大的18kW液氦温区2kW超流氦温区超大型低温制冷机研制。随着大型低温制冷机和氢氦液化、储运、技术方案的相继落地,中山氢能产业也在加速“穿珠成链”。

中山生命科学园。来源南方+

9月28日,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山药创院”)入驻中山生命科学园。中山药创院立项国家、省部级和地方政府各类基金超130项,在研新药60余项,7个新药正在开展临床研究,13个候选新药进入系统临床前研究;与35所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构建了原创新药全链条服务支撑体系,是中山生物医药产业源头创新的关键一环。

今年,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成功引进创新科研团队10个,建成20个科研实验室,成功申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博士工作站。这里正在打造中山光电光学产业人才会聚的高地、科技创新的高地、成果转化的高地,为火炬高新区打造“湾区光谷”奠定基础。

创新之路没有终点。从区域竞合的角度看,深中通道已经通车,珠江口东西两岸创新要素加速融合。今年,中山持续促进深中两地创新要素协同联通,全面对接深港创新资源,在今年举办的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上,推动22个深中科技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向“新”而行,打造珠江口西岸创新高地,中山正在焕发“广东四小虎”的创新精神与闯劲干劲,加快建设创新之城。各类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在前瞻布局、快速行动、蓬勃生长,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产品在这里越来越被看见、被体验,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正在塑造中山的未来。

采写:南都记者记者吕婧通讯员黄奋敏刘悦程书玲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除署名外)

0 阅读:7

南方都市报

简介: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