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李骏院士(2021年当选)
李骏,1961年3月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
李骏于1982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1984年获得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受邀在第二十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2001年获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最高奖项——晨兴数学奖金奖;2019年全职加入复旦大学,担任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并担任上海数学中心主任和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联席主任;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骏长期从事基础数学的代数几何方向研究。
李蓬院士(2016年当选)
李蓬,1965年10月出生于江西宁都。分子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首席科学家” 。
198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1988年获得中美CUSBEA奖学金留学美国;199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随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美国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应聘在新加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和助理教授;2003年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研究室主任、助理教授;2006年全职回国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2009年起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得第二届叶剑英奖;2022年6月,受聘担任郑州大学校长 。
长期从事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发现细胞内调节脂代谢的细胞器脂滴可通过特殊的融合方式而生长,鉴定多个与脂滴融合相关的重要蛋白和调控因子,系统阐明脂滴融合的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机制。
李大潜院士(1995年当选)
李大潜,1937年11月10日生于江苏南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葡萄牙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
1957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6年该校在职研究生毕业;1980年任教授,历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专于偏微分方程、最优控制理论及有限元法理论。
林国强院士(2001年当选)
林国强,1943年3月7日出生于上海,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6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0年—1999年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具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结构与合成,不对称合成反应、生物催化反应和手性药物小分子的合成等。
刘明院士(2015年当选)
刘明,女,1964年4月出生于江西丰城,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
1981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和纳米加工与新器件集成技术研究室主任;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同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半导体存储器和集成电路的微纳加工等方面的研究。
刘云圻(2015年当选)
刘云圻,1949年2月出生于江苏靖江,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
1972年4月—1975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75年9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研究员;1991年10月获得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光电功能材料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0月起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
长期从事分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陆汝钤院士(1999年当选)
陆汝钤,1935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9年陆汝钤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加盟复旦大学,担任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2002年担任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主任;2003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奖;2004年担任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18年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陆汝钤以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国际上率先研究异构型分布式人工智能(DAI),把机器辩论引进人工智能,设计并主持实现分布式逻辑推理和基于分布式推理的城市交通管理软件等成果应用 。
麻生明院士(2005年当选)
麻生明,1965年5月29日出生于浙江东阳,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考入杭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90年博士毕业后留所任教,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1992年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前往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同年担任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入选教育部第五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200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4年出任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同年全职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
麻生明主要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马兰院士(2019年当选)
马兰,女,1958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神经生理和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药理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从沈阳药学院药学系毕业;1984年获得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在拜耳公司制药部拜耳研究中心从事药物研究工作;1995年回国担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巾帼奖;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
马兰长期从事药物成瘾和记忆机制研究。
马余刚院士(2017年当选)
马余刚,1968年3月出生于浙江余姚,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 现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1989年从杭州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博士学位 ,之后留所工作;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马余刚主要从事重离子核物理实验与唯象研究。
穆穆院士(2007年当选)
穆穆,1954年8月出生于生于安徽省定远县,大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5年考入安徽大学数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工作;198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9年博士后出站后留该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首届)资助;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同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主要从事天气、气候的可预报性,资料同化,集合预报与适应性观测方面的研究。
沈文庆院士(1999年当选)
沈文庆,1945年8月21日出生于上海,实验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理论核物理专业;1970年—1991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11月—2001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
沈文庆主要从事放射性核束物理及中能重离子核反应研究。
沈学础院士(1995年当选)
沈学础,1938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1958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至1980年在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5];198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研究室主任;1983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至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89年至1993年担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2006年获得国际红外毫米波和太赫兹会议颁发的巴顿奖。
沈学础主要从事凝聚态光谱及其实验方法研究。
孙鑫院士(2013年当选)
孙鑫,1938年7月出生于江苏扬州,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0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1979年至198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访问学者;1980年受邀请在第十四届统计物理会议上作学术报告。2000年当选为国际合成金属会议第十二届主席;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鑫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研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