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小鱼”真的来自深海?万万没想到,牛奶、食用油也有类似问题

上观新闻 2024-12-05 07:30:20

最近,某品牌的一款零食“深海小鱼”登上热搜,原因是投资者质疑该产品的原料鳀鱼不属于深海鱼。品牌方回应,鳀鱼是广义上的“深海鱼”,可这一解释没有得到专业人士认可。

鱼类专家介绍,科学上并没有“深海鱼”的概念,而是根据鱼所生活的海域环境,分为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多少算‘深海’?是水下100米、1000米、还是3000米?科学上不这么分类。”具体到鳀鱼,那是一种生活在中上层海域的小型鱼,将其称为“深海鱼”并不妥当,“本来就没有‘深海鱼’,将鳀鱼称之为‘深海小鱼’,是商家的营销手段。”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不仅“深海小鱼”涉嫌概念营销,市场上还有不少食品都与“概念营销”相关,尤其是各种面向中老年人的产品,包括常见的奶制品、食用油等。遇到类似的宣传,消费者记得擦亮眼睛。

海产品更有营养?

从共性看,“概念营销”产品往往以“营养价值高”为卖点,并强调能满足特定人群的营养所需。

以海产品及相关制品为例,不少厂家会在产品介绍中表示他们营养价值比淡水鱼高,能够满足老人和孩子的需要;最常见的营养成分包括DHA、EPA等,商家称它们是增强记忆、保护心血管的好帮手。

但专家提醒,鱼类的营养价值与其生活在哪个海域,也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鱼含有不同的营养成份,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哪种鱼更有营养。具体消费时,需要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合适自己的鱼类。”

至于海产品所含的DHA、EPA等营养成分高低,营养专家则直接指出:“深海鱼更有营养”是认知误区。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解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两种重要成分,确实是人体所需的成份,可以适度补充;但是,并不是只有海水鱼才含有DHA和EPA,淡水鱼同样是DHA和EPA的优质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更是将“海鱼比淡水鱼更有营养”标注为谣言。这是因为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淡水鱼中的DHA和EPA并不比海水鱼低。例如,淡水鱼类鲈鱼所含的DHA就比一些海鱼还高,而且从售价看,鲈鱼的性价比还不低。

业内人士还提醒,“海产品更有营养”“海产品富含DHA、EPA”等误解还带热了相关保健品,甚至有商家鼓吹吃了后能够治疗心血管疾病,消费者要格外当心这类言论。

例如,最近一段时间,南极磷虾油很受中老年人推崇。有商家宣传称,南极磷虾油含有DHA、EPA、虾青素,“比鱼油更牛”,能改善大脑功能、保护心脏、增强免疫力,甚至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可实际上,南极磷虾油只是一种营养补剂,在医生指导下可以作为保健品服用,却没有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提防“智商税”

值得注意的是,在“概念营销”中,商家会利用“物以稀为贵”等卖点,既为产品“讲故事”,又以此提高产品定价。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让消费者支付“智商税”。奶制品和植物油市场就有不少“智商税”产品。

近年来,水牛奶、牦牛奶、骆驼奶、羊奶等产品陆续出现在市场上,价格比牛奶高上一大截,卖点是“更有营养”“更易吸收”;在植物油市场,除了常见的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还出现了牛油果油、紫苏籽油、茶籽油等小众油品,同样售价不低。可上海市消保委对奶制品与植物油的比较试验显示,这些小众产品的营养并没有那么“神奇”。

比如,奶制品的核心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钙含量,可针对水牛奶、牦牛奶、骆驼奶、羊奶的试验结果显示,它们的蛋白质均值与普通牛奶相比,没有特别突出之处;在钙含量方面,总体水平也差不多,只有骆驼奶的钙平均含量高一些,但售价是其他品类奶的好几倍。

试验发现,小众奶的营养成分和普通牛奶差不多,主要差异在于口感和口味,有的浓稠,有的偏甜,有的偏咸。这些却被销售人员拿来“讲故事”,用“更有营养”“更易吸收”等忽悠消费者。鉴于此,专家建议,消费者除非特别喜欢某一种奶的感官感受,否则在选择奶制品时,只要看营养标签即可,不必相信“物以稀为贵”。

至于食用油,比较试验结果发现,不管是哪种油,主要成分都是脂肪,而且占比高达99.9%,其他营养物质占比极微。所以,如果看到“某种食用油更有营养”的宣传,基本可以判断为“概念营销”。

如果一定要说不同植物油的差别,主要是它们的脂肪构成有差异,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不过,即便是不饱和脂肪酸最低的稻米油,也在80%以上。所以,消费者不用刻意追求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而且在日常烹饪中,平价的大豆油、花生油等在煎炸等环境中相对更稳定,只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不建议使用这些烹饪方式。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