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我看兰亭奖:一次令人惊喜的观察

钱江晚报 2024-12-05 10:43:43

潮新闻客户端杨丽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接到担任第八届兰亭奖的学术媒体观察员的邀请,可谓“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作为一个专业媒体的总编辑,该以怎样的视角去观察兰亭奖的评审,从2024年8月27日进入位于北京平谷的评审基地的第一天起,我就在思考。

不光每一位参评者对兰亭奖的评审非常关注,读者也好奇:兰亭奖的评审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我想,媒体观察员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既然主办方在评奖机制方面保障了评审的公平公正,那我也大可磊落地将这一过程披露,与大家共享。

一、“盲选”杜绝人情分“白加黑”+“996”一切为了选出最合适的获奖者

第八届兰亭奖评审地点设在位于北京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书法创作方向评审在最大的大厅内进行,6000多幅作品一一悬挂,在大厅内隔成了数条规模宏大的“书法长廊”,穿梭在书法长廊里,犹如游弋在一望无际的书艺海洋。因此主办方在评审第一天首先就体恤地安排了几辆小型观光电瓶车,载着21位评委先在长廊里转了几圈,有一个整体初步感受,然后再由评委自由走动,自主评审。但据有经验的评委说,一天走下来,至少十公里。这充分说明了评审的活计是个苦差事,不要说要有上佳的眼力,敏捷的脑力,没有充沛的体力也是万万不能的。我在跟了半天评审后,把皮鞋换成了球鞋。

为了做到对所有参评者一视同仁,防止评委打人情分,主办方可以说是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首先是从第一轮起就把每位作者真实的名字都用便签贴上,甚至细致到每幅作品里有可能透露一点点作者信息的地方都要遮盖掉。这一方法以前的兰亭奖评奖从来没用过,是从第十三届国展开始试用的。6000多幅作品啊!由此能想见前期的准备工作工程有多浩大。那么,评委能不能趁别的评委不注意,悄悄查看一下信息呢?也不能,这就是第二招了,发挥监审委员,媒体观察员的作用,他们和评委隔着一段距离,既不影响评委的评审,同时又要起到监督作用。评委不仅不能翻动小纸条,彼此之间还不能交头接耳交流信息。所以,第一轮评审环节,就有好几位在书坛有一定地位的作者没有经受住这严酷的“盲选”,被无情地PK掉了。

理论研究方向评委也被如此严格要求。一位德高望重的评委因为有一个学生参评,所以第一、二轮都回避了,一直到终评才现身,因为此时他的学生已被淘汰了。经过初评,复评,进入终评环节,评委们要给每个进入终评的作者写评语。我们学术媒体观察员按时来到现场,看到了下面有趣的一幕:评委们偌大年纪,都是老师级的人物,挨个坐在会议室里,趴在那儿码字,屏气凝神,认真的样子像极了在教室里写现场小作文的小学生。一写就足足写了两个多小时。

书法创作方向经过了初评、复评几轮评审环节,进入到作品审读阶段。这回是审读评委专家出马,联袂书法创作评委,对132位作者的三百多幅作品一一审读,核对文本、字法和自作诗文的平仄押韵、行文规范等。每一幅作品都要经受极其挑剔的检验。当132位作者的审读情况汇总后,由审读委员会代表向所有参会者逐个说明情况,然后再投票,留75人进入评奖环节。当进入最后的评奖环节时,还各有两轮审读,两轮投票,以及审议委员会两次审议。可以说,第八届兰亭奖在制度的设计上已经是竭尽全力,环环相扣,严谨严密,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公平公平地选出最合适的获奖者,归根结蒂是为了中国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在评审的不同阶段,评审专家们和中国书协的领导、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天天“白十黑”“996”,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一位观察员由此感慨地说:“真实的兰亭奖评奖和想像是完全不一样的。”看原作+名字遮挡,是本届最大亮点。以作品说话,既公开透明又合理。打分,原来先打上,现在先打下,比原来科学。把好的留下来,到第二轮才选好的,给选好的留下了空间。兰亭奖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上,每一届都在上一届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中国书协为此付出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

二、兰亭奖选出的那个“他”是不是评委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评审结束后,我和多位评审老师进行了交流,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眼里怎样的获奖者才是最合适的?

几乎所有的评委都提到了这八个字:“人书合一、艺文兼备”。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是本届兰亭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她认为,要以艺术创作水准作为评奖准绳,但同时也要综合考量人的因素,包括文化素养、品德操守、社会责任等等,要以全面视角综合评判。发现好的人才,包容好的作品,让综合优秀的作者凸显出来。还应有别于国展,不能忽略其以往的艺术成就。审议委员会主任李昕说,兰亭奖倡导“艺文兼备”、“德艺双馨”,这是我们追求的人文理想,当然兰亭奖不是简单地视为评好人好事。

审读专家干的是“得罪人”的活,他们要对参评者的作品“吹毛求疵”。审读专家李刚田老师认为,从八届兰亭奖的来稿中看,总体上各方面的素养有所提高,书法创作正在稳步前进,但书法创作中“艺”与“文”两方面,从当下的表现看,天平还是向“艺”倾斜,因此需加重“文”的分量。有些作品之所以在一轮一轮的投票遴选中终被淘汰,除了对其艺术水平的评判之外,文本与文字的错误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作品艺术水平尚好,但因一些不能原谅的错字、讹形、自造字而被淘汰,尤其是地名、人名、年号中出现的文字错误,是属于严重的“硬伤”。

评委们主张作品“既古又新”,有经典的内涵,又有现代的创作样式。兰亭奖与其他专业展评审不同,着力对作者的综合创作实力进行考察,要求提交三件作品。有的作者不同书体书写水平差异较大,这削弱了其参展竞争的优势。

评委之间存在审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评委不喜欢视觉冲击力大的,冠之以“展览体”。但有的评委则认为所有作品都要从属于展厅,作品要体现在展厅里的优势无可厚非,最后呈现给评委的应是最优秀的一面。评委也都有自己最熟悉、擅长的领域,在相对不熟悉的领域,有时可能平庸者反而胜出。

获奖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一定的幸运存在。每个评委心目里都有自己的最佳,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一定能走到最后。风格最独特提早出局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总体上说,兰亭奖最后的评审结果当然代表当代书法篆刻的创作水平、发展态势与审美追求。兰亭奖评审不像奥运会,有可精准计量的标准。但你找不出一个比现行规则更加两全其美的方式。我们着重要关注的是,兰亭奖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奖的评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从评奖中阅读:当代中国书法事业要弘扬什么?传播什么?书法的未来在哪里?当代书家的使命如何实现?这些问号的打开,将引领我们走向下一届兰亭奖,更是走向中国书法事业的未来。

(作者系八届兰亭奖学术·媒体观察员,美术报总编辑)

0 阅读:4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