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离职五年,突然接到前公司财务的电话:“你来公司领15000元吧!”女子一脸懵的问财务:“你是不是在开玩笑?”可财务却表示千真万确,于是,女子半信半疑地来到公司,结果却让其哭得“稀里哗啦”的,表示这钱自己不能要。 五年前的那个冬天,小红辞去了在公司的工作,离开了熟悉的办公室、熟悉的同事,还有那个曾带给她温暖和感动的朋友李丽。那段时光被她藏在记忆深处,从未想到有一天会被再次触碰。 一个平凡的下午,小红正在家里忙碌,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传来:“是小红吗?我是公司财务,你有一笔钱需要来公司领取。” 小红一愣,疑惑地问:“你是不是弄错了?我早就离职了,怎么会有钱?”财务的声音透着一丝急切:“没弄错,是真的。是李丽的父母还的。你最好亲自来一趟。” “李丽?”听到这个名字,小红的脑海立刻浮现出五年前的点滴。李丽是她在公司最亲近的朋友,活泼开朗,总是带着笑容。可惜命运对她并不仁慈。 2018年,年仅30岁的李丽被确诊为尿毒症。疾病不仅夺去了她的健康,也让她的生活瞬间坍塌。更让人痛心的是,她的丈夫在得知病情后选择离婚,留下了巨大的债务和精神上的创伤。 那时,为了筹集手术费,李丽不得不向公司里的同事们求助。大家纷纷解囊,有的捐钱,有的借款。 小红将自己能拿出来的所有积蓄——1.3万元交给了李丽,希望她能渡过难关。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李丽筹够了费用,完成了肾移植手术。 可好景不长,术后她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没过多久便因病离世。小红还记得,追悼会上,公司领导动情地回忆李丽的种种,一些同事感慨她命运多舛,也有人埋怨钱恐怕要不回来了。而小红只是默默流泪,她心想,人都走了,钱算什么呢? 离开公司后,小红很少再与那些同事联系。她结婚生子,成为全职母亲,每天忙碌于柴米油盐间,李丽的身影也渐渐模糊了。直到这通电话唤起了她的记忆,她才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忘记过那个善良又倔强的朋友。 怀着复杂的心情,小红来到公司。财务将一个用报纸包裹的信封递给她,里面是整整1.5万元。小红惊讶地问:“不是1.3万吗?怎么多了这么多?”财务叹了口气:“这是李丽的父母加上的利息。他们说,这样才算还清了。” 手里攥着那叠钞票,小红感到鼻子一酸。财务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条,上面是李丽用颤抖的手写下的每一笔借款明细。 字迹虽然歪歪扭扭,却清晰地写着小红的名字和借款金额。“她临走前,把这些交给了父母,嘱咐他们一定要还清所有人的钱。五年来,两位老人一直为这件事努力。” 听到这里,小红的眼眶湿润了。她想起了那个总是带着笑容的李丽,想起她在病床上对生活的执着,以及那双始终充满感激的眼睛。 这五年里,李丽的父母靠种地和打零工攒钱。六十多岁的老人,身板早已不如从前,却选择了最辛苦的方式去完成女儿的遗愿。 他们做过建筑工,捡过废品,甚至忍受过被工头克扣工资的屈辱。为了节省开支,两人常年吃咸菜馒头,穿着破旧的衣服,但从未向人抱怨过生活的艰难。 小红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问财务:“他们怎么能坚持下来?这些钱对他们来说该有多难。”财务苦笑着说:“他们说,这是唯一能为女儿做的事,也是女儿留给他们的最后请求。” 回到家,小红心绪难平。她拨通了李丽父母的电话,决定亲自去乡下探望他们。几天后,小红来到那座小村庄,推开一扇木门,看到了一对面容憔悴的老人。李丽的母亲热情地端来一杯白开水,简单又朴实的举动让小红的眼眶再次湿润。 小红环顾四周,屋里只有一张木桌和几条矮凳,几乎没有任何值钱的物件。老人却笑着说:“钱还清了,我们心里总算踏实了。” 小红试图劝说他们把钱留下,但老人坚定地摆手:“这是我们欠的,怎么能不还呢?孩子答应过的事,我们不能让她失信。” 临走时,小红悄悄将一部分钱留在屋里。她知道,这些钱对老人来说或许能减轻一点生活的重担,但这份恩情,她永远都还不完。 回城的路上,小红心中五味杂陈。她想起李丽写下那张借条时的决心,想起老人为了还债而付出的艰辛,也想起自己那颗曾因琐碎生活而渐渐麻木的心。 她忽然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从未因时间或距离而消失。即使李丽已经不在,她的感恩和坚持却穿透了时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与她有过交集的人。 这个故事让小红重新认识了生活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笔钱的偿还,更是关于善良、责任和人性的坚守。世事无常,但正是这些微小而真挚的情感,让人们在困苦中依然怀抱希望,在失望中依然选择相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