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5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温室气体公报》,这是连续第13年发布中国的温室气体监测情况。2023年,我国区域大气本底站观测到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与2022年相比呈增加趋势,与全球同期增量相当,略低于近十年增量的平均值。当日,记者在中国气象局12月例行发布会上了解到,中国气象局计划将在我国重要的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区域代表性好的地区开展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
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与2022年相比呈增加趋势
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是中国气象局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及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决策服务产品之一,与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WMO全球温室气体公报》相呼应。
今年10月28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第20期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公报指出,2023年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累积比人类存在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快,当前浓度比前工业化时代(1750年之前)水平高出了51%。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黄玮介绍,中国气象局在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负责中国区域的温室气体高精度观测。2023年,我国区域大气本底站观测到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与2022年相比呈增加趋势。
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23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到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为421.4±0.1ppm,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相比2022年增量为2.3ppm,与全球同期增量相当,但略低于近十年增量的平均值(2.4ppm)。卫星遥感监测得到的数据也显示,中国陆地区域年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量略低于过去10年(2014-2023年)平均增量(2.4ppm)。甲烷和氧化亚氮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986±0.6ppb、337.3±0.1ppb,较2022年增量分别为8ppb、0.8ppb,低于全球同期增量。
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
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组建了包含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1个境外大气本底站、7个区域大气本底站、10个大气本底试验站、120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站在内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管控的7大类30余种温室气体(CO2/CH4/N2O/SF6等)观测,形成了观测-运行监控-维护标校-质量控制-应用分析等于一体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业务体系。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宏观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气象局先后建成了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三个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大气本底站,以及青海瓦里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本底站,率先在国内开展温室气体全要素观测。
此后,我国又陆续建成了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阿克达拉、湖北金沙三个区域大气本底站,以及正在试运行的广东新丰区域大气本底站。“今年12月1日,在世界南极日之际,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形成了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的核心网——由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1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和7个区域大气本底站构成的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网。”宏观介绍。
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在9个国家大气本底观测站的基础上,在全国16个气候关键观测区,遴选了10个站址,正在开展大气本底观测试验,投入业务后将增强我国在温室气体大气本底观测方面的能力。
下一步,120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站将纳入“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中国气象局计划,将在我国重要的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区域代表性好的地区开展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将融入中国气象局区域公里尺度碳源和碳汇同化反演系统(CCMV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