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宋承翰发自北京12月5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进展。目前已完成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共采集样点287.2万个,采集样品311万份。截至2024年11月底,内业测试化验进度达到88%。
本次土壤普查启动于2022年1月,计划用四年完成,目前进度三年。普查重点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土壤“全面体检”。2022年,主要完成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平台构建、外业采样点规划布局,并选择88个县开展试点工作;2023-2024年,全面铺开,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外业调查采样时间截至2024年11月底;2025年,完成普查数据审核和汇总,开展相关成果编制等。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杨鹏称,此次普查旨在查明土壤的类型、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土壤科学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基础支撑,应用方向包括实施耕地质量体检、支撑农业生产、掌握环境情况、优化农林牧业生产布局等。
具体而言,此次有五项普查任务。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介绍,一是查清现状,摸清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酸碱度和养分元素,调查土壤生物性。二是要查类型。在1米深的土体当中调查不同深度土壤层次的性状特征,辨别类型。
他举例,黄淮河平原有一种土壤是上砂下黏的,这类土壤是保水保肥,稳产高产,这就是它的特征状况。还有山地丘陵的土壤,这些土壤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层的浅薄、土壤砾石含量高,跑水跑肥,我们叫漏水漏肥,这类土壤的生产性能低,改良的难度就特别大。
三是查利用。充分掌握现在利用状况,包括立地条件,即耕地周边的地形等因素,农田基础设施状态,以及种植作物、化肥农药投入、产量水平的情况。四是建档案。建立土壤资源库,包括土壤数据库和样本库。土壤数据库是为每一个样点和每一种土壤建立详实的身份档案。土壤样本库是土壤的“时间胶囊库”,将长期保存约1000万份土壤样品,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壤样品库。
五是制图集。档案记录的是样点个体信息,要实现对土壤资源的精准利用和管理,还要由点到面,进行分类、分区、分级进行制图。也就是说,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就是我们的制图思路。第一类基础类型的图集,包括不同比例尺的土壤类型、不同指标的土壤属性图,所谓属性就是酸碱、氮磷钾。第二类是应用类图集,包括耕地质量等级图、土壤农业利用适应性图等。
张佳宝还称,此次将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系列成果,在各个层级上都有一套,以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尺度的生产应用和土壤资源管理的需求。
第一是数据成果。形成土壤类型、土壤理化和典型区域生物性状指标数据清单;形成土壤退化和障碍数据库数据,以及土特产区土壤、盐碱地土壤等专题调查数据。第二是数字化图件成果。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质量分布图、黑土分布图、盐碱酸化等退化土壤分布图、土壤利用适宜性分布图、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土壤专题调查图等一系列图件。第三是文字成果。主要包括土壤三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土壤志、土种志、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质量报告;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盐碱地、酸化耕地等改良利用、土特产品土壤适宜性等报告。第四是数据库成果。形成集土壤普查数据、图件和文字等国家级、省级土壤三普数据库,包括土壤性状数据库、土壤退化和障碍数据库、土壤利用等专题数据库。第五是样本库成果。形成标准化、智能化的国家级和省级土壤样本库,分级保存、一体化管理。
“上面这些成果能够客观反映我们国家土壤资源的家底,也能真实准确掌握我们土壤质量的状况、变化趋势和突出的问题,也能提出改良治理、优化利用的科学对策。”他说,“下一步,在2025年数据和成果汇总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土壤普查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由于成果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全面普查成果的形成,特别是还有一些衍生性的成果,以及进一步推动土壤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成果,还需要在后面的时间内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