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5日电 题:行医边疆爱无疆——记坚守深山牧区37载的“健康守护人”李琳
新华社记者李自良、何军、赵晨捷
冬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七〇团庙尔沟片区,高耸山峦上的积雪在太阳照射下闪耀着金光。
对这个片区生活的数千名牧民来说,59岁的李琳是他们的“健康守护人”。牧民走路碰见他会脱下毡帽致敬,开车遇见他会摇下车窗鸣笛。
37年来,从青春年少到华发丛生,李琳背着药箱,行走在山端和溪谷,穿梭于草场毡房,治病救人。从事医护工作至今,他诊疗的各族职工群众数以万计,将59名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接生超过300个婴儿。
“我带着帐篷跟随牧民‘游牧’”
李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一七〇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他1984年起在新疆某部队服役,1987年成为军医,复员后在位于庙尔沟的一七〇团医院工作。
庙尔沟地处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阔嘎什牧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阔嘎什牧区常常大雪封山,牧民在“冬窝子”过冬,与外界几乎隔绝;夏天,牧民转场,放牧点分散。而庙尔沟到塔城、奎屯、克拉玛依等设有三级医院的城市距离均超过100公里。
“百姓的健康总要有人管。”1990年,李琳主动请缨,从团医院搬到30公里外、大山更深处的三连卫生室,成为方圆几十公里唯一一位医生。三连条件艰苦,团医院原本安排人员1至3年轮一次岗,但李琳一干就是半辈子。
牧场起伏不平、牧道弯弯曲曲,巡诊翻山路、驮运物资都离不开马。一次,冬天马蹄打滑,药品和器械撒了一地,李琳顾不得身上的摔伤,急忙一件件捡起继续赶往患者家中。多年巡诊,他用坏了3个药箱,3匹马“退休”。
李琳服务的人群以牧民为主,80%是哈萨克族。为了克服交流障碍,李琳观察牧民发音口型,拿本子记笔记、用汉字作音标……两年后,他在问诊时已能用哈萨克语交流。“当医生不能比划。”李琳说。
山区生活和工作不易,但李琳都有办法。李琳回忆,在三连时一年四季只有夏天能买一些蔬菜,过冬就把土豆备好存在地窖。土木结构卫生室年久坍塌后,他便腾出一间自住房作为卫生室。
没有手机的那些年,冬天经常有人半夜敲门,李琳都赶紧起来给老乡看病,他和妻子李秀梅有时还要给病人做饭、喂饭。
牧民托海·居满清晰记得,2002年3月,他抱着当时3岁突发惊厥的儿子,敲开了李琳的家门。李琳给孩子打针、喂药,看护了大半个晚上。托海说:“后来几天,李医生每天骑马来我家,直到孩子病好。”
夏天牧民放牧转场,李琳会到各个牧业点巡诊,以随时应对突发情况。“有的牧民住在悬崖下,有的住在石头堆起来的小房子里,有的就住毡房,而我带着帐篷跟随牧民‘游牧’。”李琳说。
“看到牧民真切的目光,我放弃了回城里的念头”
在阔嘎什牧区,李琳是“第一道免疫防线”。
受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当地牧民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到牧民家巡诊时,李琳总会为病人量血压并叮嘱:“盐少吃,肉少吃,酒少喝,多吃菜,多喝水。”
在紧急医疗服务方面,李琳是“救命药”。2000年5月,牧民卡迈·阿提木尔扎早产,李琳得知后迅速赶到毡房,发现胎儿横位,判断自然分娩风险高,需送医院接生。李琳和产妇丈夫哈来·卡尔别克找来一辆车,连夜驶往医院,未曾想汽车还未出山,便在半路抛锚。
一路颠簸下,卡迈的羊水破裂,情况危急。李琳当即决定在车内接生。他凭经验尝试着把胎位转正,三个小时后,卡迈的女儿出生,母女平安。
“李医生救了我们一家!”哈来给女儿起名为阿依波塔,意为“月光下的小骆驼”,以纪念那天晚上。如今阿依波塔24岁了,她把李琳看作亲人和恩人,“我们兄妹3人都是叔叔接生的,没有他就没有我”。
他曾和8名牧民一起把难产孕妇固定在门板改制的“担架”上,从雪深齐膝的山路抬送至上级医院;有病人术后伤口化脓,他连续20多天为其换药;有牧民搬石头修羊圈把腰扭伤,他连续一星期每天上门针灸……
李琳持续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努力履行家庭医生的职能。他熟知当地百姓身体状况,对症下药,多次在患者脑梗、心梗时通过初步治疗为转运争取时间;近年来又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做好慢病管理工作。
“之前牧区医生很稀缺,来一个走一个,李医生来了之后就一直留在我们身边。”托海说。这名高血压患者表示,李琳就像亲人一样,时常家访送药。
从医以来,李琳有三次机会调动到条件相对较好的上级医院工作,家人也曾多次劝说他回到城镇,而他选择了坚守。
“每次听到我要调走的消息,牧民都拿着奶疙瘩、端着奶茶挤到房子前,对我说‘李医生,你要是走了,我们怎么办?’”
“看到牧民真切的目光,我放弃了回城里的念头。”李琳说,庙尔沟的老乡会邀请他参加子女的婚礼,而多名牧民在临终前也要见他一面以示告别,“作为一名党员,我更有义务留下”。
“我愿意在这里待一辈子”
走进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张贴着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等内容的展板。中心还配备彩超室、X光室、孕检室、检验室及多间病房。
今年10月底,兵团第九师医院神经科、外科等专家来巡诊,老乡把卫生服务中心挤得满满当当。李琳担任翻译,用普通话给医生叙述患者病史,用哈萨克语告知老乡病况、“解说”处方。
2014年以后,随着庙尔沟片区牧民定居点建成,李琳从牧业点调回庙尔沟社区担任卫生员,有了一名护士搭班。2020年12月,兵团第九师医院师域医共体成立。上级医院医生在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期驻诊,并展开定期巡诊。目前,该中心常驻人员近10人,除李琳外,还有第九师医院专家、疆外大专毕业生、检验师、护工、家庭医生。
“有了新制度、新人员、新设备、新药物,看病更得力嘞。”李琳满脸笑容。
去年秋天,职工贾玲咳嗽不停,来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李琳判断这不是简单的感冒,为她做了X光检查,并将影像结果传输给第九师医院。这名患者后来被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李琳为这名年过半百的患者开药、输液,叮嘱她少吃燥热食物、脚底不要受凉、出门戴口罩避免冷空气刺激。
“治疗后,我的咳嗽大大好转。最近李医生还通知我打流感疫苗。”贾玲说。
24岁的刘政勇毕业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去年4月来到庙尔沟,现任助理医师。“李主任是个好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用药、如何缝合伤口等。希望和他一起帮助更多牧民。”他说。
今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70年来,数代兵团人扎根边陲,通过“屯垦戍边”把戈壁荒漠建设成绿洲城镇。岁月无言染鬓霜,李琳用他半生的时光践行着“医卫戍边”。
辽阔的牧区、淳朴的牧民早已成为李琳生命中难以割舍的部分。临近退休,他希望得到返聘。除了继续守护好深山牧民的健康,他更想“帮助年轻娃娃打下良好基础”。
“我愿意在这里待一辈子。”李琳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