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围绕呼和浩特首府人才战略布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全力打造聚才“强磁场”,树牢“为有源头活水来”引才观念,大力推动人才“引育用留”工程,不断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效能,营造尊才、爱才、敬才、惜才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人才工作整体提升、全面进步。
围绕优势产业,招引人才集聚。“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充分发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服务业集聚优势,以产业聚人才。锚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中山西路、海西路、成吉思汗西街三大商圈,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定期摸底机制,动态了解掌握各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存量及缺口,实时发布用工需求清单1000余个。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场,吸引各类求职者1.3余万人,达成意向2022人。同时,通过对商圈业态升级,打造了转角街、宽巷子等特色网红街,吸纳了网红直播、老字号手艺人等各类市场主体4827余家入驻聚集,吸引大学毕业生在回民区创业就业3000余人,切实把人才资源“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成就一场产才融合的双向奔赴;对大青山沿线文旅资源统一规划,以三产带动一产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东乌素图杏花谷、西乌素图艺术村、莫尼山非遗小镇,举办杏花节、采摘节等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家乐、户外露营、亲子研学等,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本地创业就业2000余人,其中年轻人占比48%。打造了宇生乐谷丰产业园,推动数智草莓植物工厂等3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预计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产值达到1000万元。
搭建平台摇篮,助力人才成长。人才发展不仅要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更要精细培育,用心施策、用情留才。结合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产业发展特点,采取“平台+项目+人才”方式,搭建人才“孵化”平台。持续深化“科技兴蒙”行动,指导1家企业获得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称号,10家企业获得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称号。推动纳顺装备工程有限公司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合作的产学研实训基地挂牌落地,邀专家团队入企调研,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针对相关技术进行探讨研究,建成项目课题3个,培养岗位技能人员80余人,助力企业核心技术难题攻关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发展;全力助推呼和浩特市“宜学城区”建设,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先后与呼市一中、海亮教育集团、内蒙古财经大学建立校地合作,建立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不断加强教育布局,吸引各类青年人才和陪读家庭落户回民区;依托内蒙古宇生乐谷丰农业有限公司引进北京夏菊,打造夏菊研发基地。推动数智草莓植物工厂等3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大杏种植、金银花培育研发等特色产业,建设回民区蒙林爱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00人以上,带动沿山村集体经济增加80万元。
聚焦教育医疗,立足实际用才。“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仅要“能用”,关键还要“会用”。一方面,成立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陈鲸院士指导中心,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陈鲸院士。与内蒙古财经大学成立博士支教基地,引进博士教师团队15人。面向社会招录事业编制教师人才221人,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持续深化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院等院地共建模式,创新医联体合作方式,完成双向转诊396人,远程会诊510次,成立了7个名医工作室,引进各类医疗人才300余人。积极建设大健康产业园。依托附院周边丰富的医疗资源,搭建总部经济服务平台和医疗人才孵化站,成功引进30余家公司在回民区办理登记注册,吸纳研发营销团队500余人在回民区就业。
优化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活力。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坚持强政策、优服务,大力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聚焦解决青年人才“第一站”住房问题,科学合理优化人才住房政策,通过提供免租金人才公寓,分类保障青年人才住房需求。依托上级发布的青城租赁住房平台,提供“拎包入住”保障性租赁住房696套,积极做好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后续宣传、申请等工作,在全区各大线上、线下平台同步宣传;为698名社区工作者全部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全年增加预算579万元。网格员全部落实“三岗十二级”薪酬待遇,全年增加预算449万元。已经全部完成调资并兑现工资。目前,全区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两委”班子成员182人,任社区正职32人;持续加强创业就业支持,在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就业、吸纳就业等多维度发力,打好支持人才创业融资组合拳。2023年,新增城镇就业7562人,大学生创业就业近6000人,发放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2684万元,开展就业技能等培训2100余人次。(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