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唐铭国新
我老家新叶是一座古村。明清建筑出奇地多,总有200余幢吧。稀奇在还有七层宝塔和挑角文昌阁遗存。不光在附近,放眼全国也很有名声。
某日,突发奇想,我要寻寻家乡的宋韵到底有多少。对于特别的村落,当然要从特别之处入手。那些个古建筑里,有无宋代建造法式,或者是宋砖元瓦?说实话,标志性建筑宝塔属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作品,文昌阁则是清代杰作。总厅有序堂不可开正门对尖山而开设了侧门,故有门台和小屋顶,问了古老天师说这是元代遗存。据传说知晓,即使要维修,也只能哪根柱子被蛀蚀或腐烂,换哪根,并不能全部拆除成露天来重建,这样,满打满算,说做是元代遗留,有眉有目,因为宋末元初能干的叶氏三世祖叶克诚大抵生活于此段时日,先壮大家族,再修建厅祠,入情合理。
让我们再将眼光瞄向古老民居。雕梁画栋映照眼帘的为清代楼房,雕饰有简单流畅虬龙纹路的冬瓜梁及有粗壮柱子的乃明朝瓦房,它们多风火马头墙;找遍新叶整个村子,外饰简陋又很有年代感的房屋,在上井角头有几幢。内里柱子不细也不粗,榫头纯木质,窗户也粉刷得不周正,略显稚拙,因为宋末元初叶氏三世祖叶克诚大抵生活于此地块。说做有点宋韵,大致说得过去。
于破旧立新年代,乡民舍命保留下来的23卷本(于2001年第11次重修,该有26卷本了)宗谱里,倒有不少宋韵可以捡漏。南宋名儒金仁山为叶克诚第一次修家谱撰写的谱序文章,是正宗宋代作品,有很高的宋际乡村历史研究价值。我曾经读过村里的大部分谱文,尤其是金仁山的文章,引用和类比欧阳修、苏东坡的材料,让宋味严实。比如苏老泉(指苏轼父亲)“途人之叹”,大意是“多代以后,散居各地的同姓氏后裔,因了不往来,再遇上,面对面走过,都不认识”,做家谱就是联络同姓共宗的按钮和钥匙,是使宗族团结紧密的纽带。而家谱的制订范例就是苏欧他们家族使用的体例,这应该是正宗的宋韵文化。他们可是北宋名人呢。金仁山为叶克诚写的传略文章中,将其迁居前与迁居地和欧阳修迁居前与迁居地的庐陵、泷冈类比,实际是要将两人的美好品质做类比,以突出叶氏祖宗这个人物鲜活的个性。欧阳修为人被后世称道,众所周知,新叶叶克诚也于灾荒年月出谷两千石赈灾,被元朝的金华府征辟为婺州路通判,不就,体现了高风亮节。这里面的宋元韵味文化气息浓浓。
行走在新叶古村,淳朴古风,迎面扑来。当地乡民,儒雅醇厚,热情好客。有陌生人问路,他们会带你到那户人家门口。师道尊严,相沿成习,对教师,一口一个先生,叫得勤快。实乃古道遗风。是的,在宋末元初,叶克诚为首兴办了“重乐书院”,延揽金仁山等名师来执教,教育弟子,以儒声来淳化乡风,表明新叶人的温厚古已有之。新叶人彬彬有礼,尊师重教,自此就蔚然成风。
此地人的口头语言,根据考证为古越语言的活化石,有兴趣研究语言学的专家,可以前往一探究竟。譬如,江在新叶,读着“缸”音;砍柴称“斫柴”。这个化石般的特点,不简单,应该比宋朝早多了。本人就出生于该村,为评职称,去考普通话,竟补考了三次。羞愧是羞愧了点,但,还算可以的。同村人,还有考六七次之多的呢。说话无平卷舌头之别,无前后鼻音之分,同音字翻倍地多。沿袭下来一句话,这么说:“杭州地区考普通话,淳安、建德是困难户;建德市考,里叶、大慈岩为困难户;大慈岩镇考,新叶、上吴方实乃老大难!”你说,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应该是多么的古老呀!在我们老乡间聊天,所说字词几乎为仄声。外地人,老远听去,嚷嚷一片,总以为在泼天似吵架。
不说宋韵明味,生活也就那么过,一旦提起,并深究,还感觉真蛮有滋味。不参与体验,蛮以为宋朝与明代已经远去的不行,属于老黄历,老掉了牙,仔细感悟,滋味竟不失却丰厚。
在我们故里,人们满满生活在宋韵文化中,只是衣着现代时尚,行路听歌佩戴耳麦罢了。真乃是“宋韵存遗迹,清明故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