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让出行更美好,交博会上一批“黑科技”集中亮相

钱江晚报 2024-12-06 16:30:52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陈薇通讯员苏志敏

高速公路越来越聪明了,交通运营维护越来越智能了,交通工程建设越来越高效了……

12月5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六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上,集中展示了一批集智能建造、智慧运营、综合场景应用等于一体的新技术成果。

更加智慧的交通,已经深度融入公众出行的方方面面。

智慧交通,让出行更美好

作为浙江综合交通投融资主平台和建设主力军的浙江交通集团,目前投资建设和运营浙江省内高速公路3329公里,参与建成省内铁路3364公里,运营城际铁路里程152公里。如何发展智慧交通业务,致力高水平服务人民美好出行、高质量发展综合交通产业,是该集团的使命追求。走进位于公路轨道馆的浙江交通集团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正中间的杭绍甬智慧高速全息体验馆,集中展示了杭绍甬智慧高速的云收费、主动交通管理、智慧隧道等特色场景。

“比如,我们的云收费技术,它通过预读卡、预交费等技术,实现了由传统的‘车等杆’提升到‘杆等车’的转变。”浙江交通集团展厅工作人员介绍,云收费技术还可以让高速公路的管理实时全面感知收费站的车流量变化情况,以便提前做好各项管控准备,让高速公路出入口更加流畅便捷。

这条智慧高速的“聪明”其实远不止这些。比如,主动交通管理和智慧隧道管理,可以通过AI视频算法和AI数字孪生技术以及仿真预测技术,实现路面交通事件的秒级“主动发现”、隧道紧急情况快速响应与处置等功能,大大提高了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和通畅性。

同时智慧服务区可以提供预约充电、线上点餐等多种特色服务,多层次满足司乘人员的出行需求,提升高速公路科技服务温度。

近年来,浙江交通集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在全息体验馆的两侧,分别展示了智慧高速的“之江慧眼”和“高瞳”4.0技术,其中之江慧眼结合雷达、浮动车、ETC等多源数据端口,以AI智能视频分析,可以实现18种异常交通事件、5种灾毁事件精准识别及自动报告,交通事件识别漏报率小于1%,最大限度降低二次事故发生率。高瞳4.0技术则引入全新的智能告警引擎,推出全新视觉模型、道路区域自适应算法及夜间识别等算法,大大提升了复杂监控环境下检测结果的准确率,更好地为公众出行保驾护航。

智能建造,让建设更高效

智慧交通是公众可感可知的,但其建设过程却鲜为人知。

在这次展览中,浙江交通集团重点展示了围绕交通主业发展新基建业务,并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智能化的交通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

在服务交通强省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中,浙江交通集团计划到“十五五”末,累计建成高速公路和铁路里程8000公里。

当前,通苏嘉甬、金建铁路,杭绍甬高速宁波三期,义龙庆高速丽水段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交通项目正在快马加鞭建设。甬舟复线二期,杭淳开高速杭州段、衢州段等项目在不久之后,将实现开工建设。

未来6年,该集团完成综合交通投资将超5500亿元。

“如何实现工程质优价廉与投资效益的多方共赢,一直是交通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浙江交通集团展厅工作人员说,这次展示的“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数字化管控平台”就较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它能解决造价管控业务中存在的数据积累难、多维查询难、快速分析难、精准分类难、安全维护难等五大难点,实现“投、建、管、养、运”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共享与贯通,实现项目从造价管控到项目投资效益管控的提升。

与这项技术一同展示的还有“交通工程一体化智能智造技术”。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项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BIM智能设计+工厂预制+现场拼装+BIM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即架设高架桥所需的立柱、盖梁及梁板,先在工业化基地内预制生产好,然后运输至架设现场,像“搭积木”一样完成城市高架桥的架设。

“通过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保障和提升工程质量与建设品质,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以便于今后的质量追溯与维护更新。”工作人员表示。

智能运维,让运营更有保障

公路与轨道交通的日常运营维护,与公众出行密切相关。在公路轨道馆内,一批服务于公路和轨道交通运维的黑科技,格外引人注目。

该馆进口左侧第一项展示内容是“高巡2号巡检机器人”,这个蓝白相间的机器人,拥有四条灵活强劲的腿,更引人注意的是头部的多功能摄像头和传感器,看上去科技感十足。

“这个机器人搭载了多种功能模块,如机械臂执行器、自动灭火装置和智能视觉识别系统等,它能够智能化地完成高速公路运维中的多种任务,包括巡检、火灾检测与灭火、安全预警等任务。”浙江交通集团展厅工作人员说,这种集无人化作业于一体的巡检机器人,可以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的配电房、水泵房等无人值守区域以及隧道等高风险点位,有效替代了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既安全又高效。

紧挨着,是一款拥有两个“大钳子”的机器人。

“它外形犹如一只大螃蟹,可以在复杂水域中应用‘声学+光学’结合的传感手段,快速识别与定位浑水环境下桥梁水下受损构件。”工作人员介绍,在桥梁水下桩基病害检测中,机器人前端“大钳子”的机械臂模组,用以应对水深、水急的情况,它身上附带的“前视+仰视”广角摄像头,机体下方搭载二维图像声呐,解决了深水、急流、浑浊等复杂环境下结构表观缺陷无人化快速检测的难题。

该机器人可与人工潜水探摸形成“互补”,并有效“补盲”人工潜水无法进入的复杂水域。

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杭海城际铁路是一条“轨道上长三角”的大动脉,是沿线249万群众的主要出行方式。

在展厅右侧,专门展示了杭海城际铁路“轨道医院”。它的名字叫“轨道医院”,其实是轨道交通的智能运维体系。

“它可以通过网络模块,实时显示车辆、轨道、供电、桥隧、能耗等各系统的运营状态、检测告警、故障处置效率等信息,为行车安全判断及处置提供快捷信息,进而提升运营人员处置效率。”工作人员介绍,同时它还能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历史数据信息等智能运维系统数据,分析各专业设备的状态,指导设备的维修,大大提升了检修效率,缩短了故障修复时间,实现了“让运营更安全、让检修更智慧、让管理更高效”的目标。依托这个智能化手段,杭海城际铁路巡检效率提升了3倍,车辆巡检效率提升了2倍。

0 阅读:5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