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包邮区”的名号由来已久。“目前,长三角物流成本相比全国是低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说,“但对标国际先进,仍然比较高,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仍有较大空间。”
“比如说,因为各地评价标准不同,人才资格证书异地不互认,一个地方的一级厨师,换座城市便不认了,这给人才资源的流动造成困难;再比如,各地的技术交易所、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数据交易所等,互动停留在联盟形式,交易规则统一、数据口径统一等还未实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也曾指出很多真问题:长三角要服务全国建立统一大市场,市场基础制度的建设仍不完善不协调,尤其在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领域,存在短板;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实现更大突破,核心是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资本、人才、各类标准等要统一、互认,方便流动。
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制定印发的《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出炉,提出七大行动、37项举措。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物流降本增效方案。
张忠伟介绍,瞄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国家专门构建了“1+N”的制度政策体系,“1”就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N”就是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自然资源部、国铁集团等编制的配套文件,其中也包括长三角三省一市编制的《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明确七大行动。一是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推动打通、织密、建强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区域物流运输方式多式协同行动,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三是区域物流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行动,推动发展物流新质生产力;四是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行动,推动降低物流全链条成本;五是区域物流规则标准贯通行动,推动设施衔接、信息共享、标准协同;六是国际物流网络畅达提升行动,推动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七是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协同保障行动,旨在推动降低企业要素成本。
《行动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合力破解共性问题。比如,为了打通基础设施网络堵点卡点、提升多式联运衔接效率,《行动方案》提出实施长三角铁路货运、内河水运联通工程。目前,沪通铁路二期、北仑支线复线、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宿连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推进,江苏“两纵三横”干线航道基本实现联网贯通,浙北集装箱主通道年底前可实现内河三层集装箱船舶通行,江苏宿迁、安徽芜湖开通了上海直达航线。
例如,2021年以来,杭州海关会同上海、宁波等地海关,在长三角相关空港间开通“陆路航班”业务,助力长三角空港物流辐射范围进一步加大,为外贸企业经营运作提供更多选项,受到企业欢迎。今年前10个月,杭州萧山机场口岸的陆路航班货运量为2.42万吨、同比增长37.98%。
二是优先推动共识事项。比如,发展多式联运是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降低综合运输成本的有效途径。为了协同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行动方案》提出,合力开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打造海铁联运精品线路。
目前,宁波舟山港探索创新多式联运“一单制”,率先在“渝甬通道”运营平台中推动中远海、马士基等船公司签发海铁联运全程运输提单,为内陆企业减少了大量异地订舱及用箱成本;江苏淮安—上海港率先试点“以箱促链”,海运集装箱可在铁路站点“放箱直提”,“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货运时间降低了近一半;安徽开通首列合肥—上海光伏逆变器铁海联运班列,国内运输环节成本下降45%。
此外,安徽省港航集团、奇瑞汽车和江汽集团共同成立安徽航瑞国际滚装运输有限公司,分批投建10艘“7000-9000车位”远洋滚装船舶,建立可靠、稳定、安全的滚装运输体系。在自有船舶建造交付前的运力空缺期,利用租船运营模式开通中国—墨西哥远洋滚装航线,通过减少中转环节、充分整合航运资源,降低单车出口海运费28美元/车,单航次可为出口车企降低物流成本9.8万美元。
三是协同开展改革创新。比如,为提升口岸服务效率、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行动方案》提出推广东南亚卡航、联动接卸等模式,降低内陆枢纽集货和通关成本。
上海海关与南京、杭州、合肥等海关创新启用“联动接卸”监管新模式。该模式下,长三角各港口与上海洋山港“视同一港”,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自2020年11月3日在洋山港和太仓港之间开展首票试点以来,已覆盖长三角三省11个港口。根据测算,每个进口和出口集装箱可分别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