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5年全国第一!江苏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阔步向“新”

上游新闻 2024-12-06 17:42:30

连续35年保持国内工程机械第1位,连续5年国内行业唯一入围“世界品牌500强”……今年以来,江苏省徐州市大力开展工程机械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凝心聚力打造工程机械“1号产业”,激发科技创新动能,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推动质量强企强链建设

质量是立业之本、强市之基、转型之要。近年来,徐州持续深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在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创新、品牌建设、标准引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年初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重点开展了质量强企、质量强链等质量强市建设工作。质量强企方面,重点培育一批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更好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中的作用。质量强链方面,继续深入推进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更好发挥质量基础设施在支撑产业强链中的作用。

工程机械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过程中,徐州成立质量创新联合体1个,建设产业质量提升培训基地2个,解决51项关键质量难题,形成8大重点攻关项目。该项工作被列为省质量联动提升试点并成功入选国家试点,工作做法被全国质量强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现场展示。

为加快推进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整体质量提升,徐工与市检验检测中心、省特检院徐州分院战略合作,开展筹建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关键焊缝探伤检测等业务合作,与供应商共享资源,促进区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徐州还利用徐工工程中心、工程机械整机综合试验场及零部件试验平台等,服务中小型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自2018年以来已累计为产业链398家企业完成委托试验1358项。

图源:徐州日报

下一步,徐州将继续完善适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质量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工程机械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实施标准稳链重大标志性项目,落实好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精准助力工程机械更新换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

全力抢占创新“制高点”

作为徐州市委市政府重点培育的“1号产业”,徐州市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示范基地连续多年入选国家五星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培育了“创新中心、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三类创新主体,入选工信部首批全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加速迈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图源:徐州发布

为更好地集聚顶尖创新资源,徐州市先后投入超过10亿元,建设行业首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省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面向工程机械行业重大需求,布局基础材料、传动、液压、新能源、智能控制等6个重点领域,全面覆盖产业关键环节,覆盖主机、零部件、基础材料全产业链,形成了以徐州为中心,辐射全球、覆盖行业的协同创新体系,目前正在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图源:徐州发布

除了示范基地和创新中心的打造,徐州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发力。徐工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徐工集团自主研制了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轮式起重机、15000吨米超大塔和中国最大吨位35吨电动轮装载机等一批大国重器。近年来,徐工从传统制造到高端制造,从绿色发展到布局未来产业,从渐进式创新到引领式创新,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依托徐工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体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全市形成了1家千亿、100家亿元以上、1000家中小企业的“1+100+1000”企业创新矩阵,带动集群中小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超200家,实现了大中小企业全覆盖。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当前,徐州工程机械行业正面临绿色、智能化发展的新要求,推动旧设备的淘汰,加速新型、环保、高效设备的市场占有率提升成为必然趋势。

图源:徐州发布

锚定绿色高质量发展路线,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将这一理念深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管理中,推动企业焕新、变革发展。

徐工大力推进产业“五化”转型升级,积极布局新能源新赛道,形成以柴油混动、纯电、燃料电池、低碳内燃机四条主机设备研发技术路线,九类核心零部件研发,配套服务与运营服务为一体的上、中、下游产业成套化解决方案。

电动渣土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车、装载机、港口牵引车、矿卡、高空作业平台……徐工率先在行业内推出无人化、电动化工程机械和新能源重卡产品,保持新能源产品收入规模及渗透率领先行业,不断提高绿色产品市场份额。同时,攻克电驱动平地机三电匹配及应用,提升平地机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引领矿用平地机作业向零排放、无污染、绿色环保转型升级。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徐工在行业内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划纲要,开展产业链碳排放管控体系建设,开发数字化碳排放管控平台,形成工程机械产业链一揽子降碳减污解决方案。

同时,徐工聚焦制造过程绿色化转型,优化焊接、涂装工艺及装备,提升烟尘、VOCs和固废的处置效率等,打造多家国家级和省级认证的绿色工厂……以徐工履带底盘为代表,形成了研发绿色产品、推进绿色生产、实施绿色管理,打造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化生产体系。

文/崔欣

0 阅读:72
上游新闻

上游新闻

重庆第一都市新闻APP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