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6日电(石毅)全市76万农牧户中18万户以上从事肉牛养殖;全市肉牛存栏达395.5万头;肉牛年交易量达150万头;全国每30头肉牛有1头来自这里……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作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通辽市将肉牛产业作为全市主导产业来抓,量质并举、速效并重,举全市之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奋力描绘肉牛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新画卷,走出一条独特的肉牛“出圈”之道。
“天选之地”基础强
在通辽市,肉牛产业是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其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较突出。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处北纬42°至北纬45°之间的科尔沁草原腹地,是公认的世界玉米黄金种植带、肉牛黄金养殖带,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332万亩,草原面积2624万亩,有利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造就“内蒙古粮仓”和“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等美誉,具有发展肉牛全产业链的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
“全市青贮玉米和苜蓿、燕麦、羊草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550万亩,饲草总储备量2400万吨以上。”通辽市农牧局局长邱军介绍,适宜的气候、丰美的水草、良好的生态,加之丰富优质的玉米、秸秆资源等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就通辽市全国肉牛产业的“天选之地”。而优越的交通区位、悠久的畜牧历史、浓厚的畜牧文化积淀等诸多优势,也为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带来动能。
经过多年夯基蓄势,通辽市肉牛产业形成良好的养殖传统和雄厚的发展基础,肉牛种质资源、品种改良、养殖规模、品牌价值、服务体系等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相继被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尔沁牛”产业集群核心区和“中国草原肉牛之都”。
目前,通辽市拥有7个大型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规模达150万头以上,交易额150亿元以上;拥有8家规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达到125万头,年生产牛肉27万吨,牛肉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肉牛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400亿元。全市牛存栏达到395.5万头,同比增长2.5%;其中能繁母牛存栏226.6万头,同比增长2.5%;目前牛出栏139.3万头,同比增长3.54%;牛肉产量28.6万吨,同比增长5.49%。
通辽市正紧抓内蒙古“支持通辽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的重大机遇,持续夯实肉牛产业基础,培育壮大肉牛全产业链条,力求从“卖肉牛”向“卖牛肉”突破,不断提高通辽肉牛的综合效益坚持向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迈进。
“关键密码”种源优
肉牛种业是肉牛产业的“芯片”,抓住了肉牛种业,也就抓住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密码”。
自20世纪50年代起,通辽市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以三河牛、蒙古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通过品系杂交、横交固定、选育提高等措施,培育出百万头体型外貌一致、遗传性能稳定、肉用性能突出的“通辽肉牛”。
经过70多年发展,“通辽肉牛”已成为改良程度高、整齐度好、群体规模大的优质种群,被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尔沁牛”产业集群核心区。
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养殖的西门塔尔牛核心群。新华网发
“我们大力实施良种扩繁行动,建成规模大且健全的繁育推广体系,年冷配母牛150万头以上,改良比例97%以上。”通辽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塔娜说。
近年来,通辽市狠抓种源核心工程,加快建设国家级种源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坚持肉牛品种培育方向不动摇,不断加强与权威科研院所合作育种,为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奠定坚实基础。
在国家级种公牛站——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忙着检测种公牛精子的活力和密度。检测合格的公牛精子一部分用于出售,一部分免费提供给当地养殖户。这些来自高质量种公牛生产的冻精,也是通辽肉牛产业背后的发展“密码”。
优质的种业资源为通辽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当地农牧民的眼中,对牛品种改良早已不是新鲜事,优质的品种牛价格更加坚挺也成为农牧民的共识。
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养牛大户布和白乙在调教母牛。新华网发(孟和朝鲁 摄)
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准协日勒台嘎查的布和白乙就是品种改良的受益者,通过科学选育,他饲养的个别牛售价能达到20万元以上。“养牛重在质量,不在数量。我养的50多头牛,有11头在各种比赛中获过奖。”布和白乙说,为避免发生近交衰退情况,买牛时他都会挑选改良程度高的基础母牛,在配种时也会选择远缘的父本冻精。
在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牛舍里,来自多国的“牛妈妈”,经过与本土黄牛的层层选育,培育出既能适应本地草原环境、又继承世界优秀品种基因的优质种牛。
作为西门塔尔牛纯种繁育的重要基地,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通过建立高质量肉牛育种核心群,自主培育优质种牛、推广以胚胎移植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快繁技术,迅速提高制种供种数量和质量、利用国内外最新肉牛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辽肉牛”新品种,不断为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核心芯片”。
位于科尔沁左翼中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通辽种公牛站)是国家级种公牛站,种牛在这里生产优质冻精并通过人工冷配扩繁。新华网发
2023年,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肉牛基因组选择指数”前100名中,通辽占26头;“中国肉牛选择指数”前100名中,通辽占20头;“中国乳肉兼用牛总性能指数”前100名中,通辽占11头,种公牛遗传育种推广综合水平全国排名第一。
“好种出好牛,通辽已掌握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密码’。”通辽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塔娜介绍,通辽市建成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供种能力、冻精产量、胚胎生产分别在300头、300万支和5000枚以上。
“千家万户”模式好
初冬时节,走进通辽市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一排排标准化棚舍错落有致,一栋栋彩钢草料库设施俱全,一头头品种改良牛体形健硕……
在乌力吉木仁苏木查干淖尔嘎查,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晨雾,牧民毕力格图便起身走向牛棚开始喂牛,圈棚里的牛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个个膘肥体壮。
毕力格图家有80多头基础母牛,以往养的都是本地牛,这几年运用黄牛冷配技术,不仅实现牛品种更新换代,还走上一条以质量为先、效率为重的养殖新路径。
“我从2001年开始做改良,虽然这两年牛价不太稳定,但我家牛做完改良,牛犊也能卖八九千元左右,加上做奶制品,一年收入还可以。”毕力格图说。
在通辽市农村牧区,像毕力格图这样的养牛户很多。作为通辽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肉牛已成为贯通通辽市一二三产业、辐射千家万户、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通辽的养牛历史悠久,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二是‘养好牛、精养牛’标准化养殖模式。”邱军说。
据统计,目前,通辽市91个苏木乡镇中,基础母牛超万头的有64个;2103个嘎查村中,以养牛为主导产业的有1260个;76万户农牧户中,18万户以上从事肉牛养殖;全市牛存栏达到395.5万头,年出栏140万头以上;全国每30头牛就有1头来自通辽,肉牛年交易量达到150万头,交易数量居全国首位;106万农牧民从肉牛产业链条中获益增收。
一直以来,通辽市坚持政策扶持、养殖大户示范带动,引导群众小规模,大群体、产业化发展肉牛养殖模式,通过扶持肉牛养殖专业镇村、合作社和家庭牧场,积极引导农牧民通过家庭牧场、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通过推广肉牛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标准化养殖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服务保障等保障性举措积极引导养殖户养好牛、精养牛。
“千家万户养好牛、精养牛、产好肉、卖好价,已成为通辽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邱军介绍,目前,通辽市标准化生产基地牛存栏达280万头,肉牛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覆盖面达到70%以上。
如今,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建设打造100个标准化家庭牧场、30个千头育肥牛养殖场、5个万头育肥牛基地,具有优质牛肉生产能力。未来3年到5年,通辽市将具备年屠宰加工超百万头的处理能力,预计全产业链规模超千亿元。
“世界肉牛有中国,中国肉牛看通辽。”通辽市委副书记、市长奇·达楞太说,通辽市正锚定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这一目标,着力完善种源建设和良种推广、优质母牛扩繁、标准化规模化育肥、屠宰加工和市场流通、饲草料安全供应、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环境保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数据化和智能化支撑等“十大体系”,建设国家级肉牛核心种源基地、全国最大的基础母牛繁育基地、百万头肉牛规模化育肥基地、优质牛肉生产加工基地、肉牛科技创新策源基地等“五个基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推动通辽牛产业从数量规模领先向综合效益领先整体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