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进入重庆,而杨森已于前一天匆匆逃离。 在逃亡途中,他炸毁了公路,丝毫不顾其他国民党军队的死活。12月,杨森抵达台湾,此后便成为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 而在此之前,杨森与我们进行了多次接触,位曾公开表态“反共到底”的重庆卫戍总司令,很想选择起义。 那为何他没有进行起义?在接触的过程里,他都有哪些摇摆不定的行为? 虽然杨森选择与我党接触,但和不少坚定的站在我们一方的国民党将领来说,他的犹疑和自私,不仅暴露了其政治立场的摇摆不定,更展现了一个军阀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 杨森,曾任国民党重庆市党部主任兼卫戍总司令,长期以来是蒋介石的坚定支持者。 1949年夏天,蒋介石将最后的大本营迁至四川,并计划以此作为反共的“最后堡垒”。 杨森当时也发表强硬言论,声称要“反共戡乱到底”。然而,随着解放军不断取得胜利,重庆已岌岌可危。面对解放军的进逼,杨森内心的焦虑逐渐显露。 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的解放军部队在西南地区接连取胜,使得国民党军队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为了加速解放西南,解放军制定了“四项忠告”,鼓励国民党军政人员放弃抵抗、投向光明。 在此背景下,杨森也开始与解放军接触。 刘伯承深知,杨森控制着重庆地区的重要资源,如果能够促使其起义,将大大减少战斗损失。 为此,刘伯承派出杨森的老同学鲜英作为说客,与其展开谈判。 对于我党提出的各种条件,杨森却非常犹豫不决,并未立即接受这些条件。 他对中共的宽容态度心存疑虑,因为他自己手上有的太多我党人员的鲜血,所以担心自己“罪大恶极”难以被赦免。 在与我们的会面中,杨森表现得犹豫不决,并以各种理由推脱,甚至提出荒唐的“3000根金条”作为交换条件。 这种明显的敛财行为,让刘伯承感到愤怒,却仍未放弃劝降的努力。 杨森的性格复杂,既有狡猾圆滑的一面,又充满短视的自私。在解放军临近重庆时,他一边与刘伯承谈判,一边暗中做好逃亡准备。 面对解放军要求保护城市的条件,他虽然没有全面破坏重庆,但在撤退时仍炸毁公路,以拖延解放军的进军速度。 即使在最后关头,杨森依然暴露出一个军阀骨子里的利己主义。 最终,面对解放军不可逆转的攻势,杨森宣布起义,但条件是保护其财产。 此时的刘伯承已对杨森失去耐心,明确拒绝了他的请求。杨森的摇摆和投机,注定了他无法真正获得中共的信任。 1977年,杨森在台北病逝,终年93岁。 杨森的沉浮折射出国民党失败的深层原因。无论是他的投机取巧,还是对民众疾苦的漠视,都揭示了军阀政治在国共内战中的致命弱点。 相较之下,共产党以民众利益为核心的政策,使其在战场和政治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