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试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使用AI的规定:不得影响对创新等能力的考察

上观新闻 2024-12-07 10:06:45

近日,复旦大学开始试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使用AI工具的规定。此前,复旦大学宣布从今年9月起,将在本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大课”。

一边是对使用AI工具的规范,一边是对AI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它们之间的界限是什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

[AI是助力和赋能的工具,而不是取代人]

AI是大势所趋,不可逆,但并不意味着任其无序发展。作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该《规定》明确了“允许使用范围”和“禁止使用范围”。

“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规定》的逻辑起点。我们试图把‘允许’和‘禁止’的边界弄清楚。凡涉及原创性、创新性以及本科学段重点考察的能力时,就不得使用AI工具。说到底,AI是助力和赋能的工具,而不是取代人。”

正是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允许使用的原则是: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AI工具生成的内容不影响对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创新等能力的考察。

同样基于此,对于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设计)结构设计、研究(设计)选题、研究(设计)意义及创新性总结、研究假设提出、数据分析等体现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工作,也禁止使用AI工具。

[不是警示而是规范]

“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察的重点,《规定》明确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语言是人类进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一个核心能力,其背后是逻辑和行文组织能力,在国内外通识教育中都非常重要。”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鉴别“润色”了多少?又如何判断学生多大程度使用了AI工具?“虽然有一些相似度检测工具,但确实很难精确地去界定。《规定》反映的是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在塑造拔尖创新能力时,不能降低这一基本追求。”

谈及《规定》出台的初衷,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是警示而是规范”,为的是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AI技术,既防范学术风险,又推动AI工具在教育实践中的健康应用。

比如,由于大模型水平参差不齐,AI也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因此,《规定》允许使用AI工具进行文献检索,但须确保所引用的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 阅读:10

上观新闻

简介: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站上海,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