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贾诩常被人诟病 “毒”,因其 “文和乱武” 一计似乎加速了东汉的覆灭。然而,偶然背后实则蕴含着必然,当时王允诛杀董卓后,根本无力消化董卓残部,也没有足够实力稳定天下大局,即便没有贾诩,也难保其他人不会对已然危如累卵的长安城发起冲击。 董卓死后,有人提议王允赦免其手下的西凉兵,可王允却坚决不应允,固执地认为董卓已死,其他人无罪便无需赦免。这般做法,让西凉兵陷入了不安的境地。以往按规则,大赦天下也好,对他们进行安抚或适当惩戒也罢,总归有个明确的处置方式,可王允此举无疑破坏了规则,使得西凉军对未来充满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西凉军的统帅李傕、郭汜都已打算各自散去,另谋出路了。而彼时身为破虏校尉的贾诩,为求自保使出一计,可谓 “毒” 到极致。他见军心已乱,便使出激将法,四处散播 “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 的消息。这一招的毒辣之处在于,它彻底断绝了西凉军将士的后路。原本众人只是对未来感到迷茫,还想着寻条活路,可贾诩这消息一出,大家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不仅建功立业成了泡影,就连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 西凉军将士的怒火瞬间被点燃,既然朝廷如此绝情,不给活路,那他们便无所畏惧了。毕竟西凉兵本就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劲旅,实力强劲。既然如此,效仿董卓再攻破一次长安城又何妨?于是,他们一路势如破竹,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干掉了王允,把长安搅得大乱,直接致使汉献帝迁都,而失去根基的东汉王朝自此一蹶不振,迅速走向败亡。贾诩这一落井下石的毒计,成功激起了西凉军的愤怒,实现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杀。 当然,这一计并非毫无隐患,这般近乎 “谋逆” 的举动,一旦反攻失败,那贾诩可是要招来灭族之祸的。可在这乱世之中,大部分旧有规则已然失效,利用人性便成了保命的关键所在。贾诩之所以敢提出这般离经叛道的 “毒计”,正是因为他在充分了解时局和人心的基础上,把人性琢磨得透彻至极。 反观三国的其他人物,孔融幼时虽有让梨的美名,可成年后建树寥寥,最终下场凄惨;曹操那句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尽显狠辣,却也开创了一番大业。既然旧规则已被破坏,周围尽是丛林法则,此时再执着于旧的规则礼仪,显然不切实际。想要在这乱世中生存发展,遵循人性、顺势而为才是明智之举。所以,若单纯指责贾诩是败坏纲常的 “毒士”,未免有些道德绑架,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