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一张20多年前的手绘地图,“接回”了他

钱江晚报 2024-12-07 11:58:06

钱江晚报

“父亲,答应您的事,我们做到了!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们全家人为您骄傲!”12月2日20时40分,温岭市箬横镇西浦村,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一位心怀大爱的老人完成了长达21年的心愿——遗体捐献。

当看着载有父亲遗体的浙江大学医学院车子缓缓驶离开后,大儿子王仁忠与家人们噙着眼泪感慨目送。

老人叫王兴法,当天14时50分因病去世,享年86岁。按照老人遗愿,王仁忠和家人们第一时间联系到了温岭市红十字会和浙江大学医学院,并于当晚完成了自愿捐献遗体交接仪式。

王兴法出生于1938年10月,退休前在温岭化工机械厂(浙江钱江摩托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当工人,和老伴陈招妹育有两儿两女。一家人虽然过得并不富裕,却也幸福、和睦。

说起王兴法,周围邻居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他是出了名的好人,谁家有困难就会去帮忙。”村民张阿公回忆说,10多年前,村里有一位孤寡老人,王兴法像亲人一样照顾他,给老人送吃的,连老人去世时都陪在身边。

王兴法在2003年签署的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受访者提供

“父亲也经常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王仁忠告诉记者,受父亲影响,四个兄弟姐妹不仅和和气气从不吵架,而且当别人有困难时能帮也都会去帮一把。

王兴法的后半生被多种疾病缠身,心、胃、肝胆和疝气都做了手术,1998年开始又患上心律失常。病痛的折磨让他备受煎熬。

正是这段艰难的经历,让老人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与敬畏。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过程中,王兴法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

陈招妹回忆道,王兴法工作之余喜欢看报纸。有一次在报纸上,他看到浙大医学院关于遗体捐献的报道,便萌生了遗体捐献的想法。

与很多捐献者不同的是,王老的自愿遗体捐献申请是“亲力亲为”的。“他说自己身体越来越不好,怕有各种不确定因素,所以要趁着自己还能走动,将这个事情尽快落实。”老人的二儿子王仁良告诉记者,2003年初,王兴法直接跑到杭州,找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表达其百年后捐献遗体为医学科研做贡献的愿景,并带回了一张《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

“回来后,父亲把我们全家人都召集起来,表达了自己捐献遗体的强烈意愿。”王仁良清楚地记得,这是他们家第一次召开家庭会议,老人的意愿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在《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从妻子到儿女、儿媳妇、女婿都签字按手印。王兴法还是不放心,他让村委会、箬横镇和钱江摩托集团有限公司都盖了章。

捐献遗体,王兴法很执着。《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的“本人意愿”一栏中,老人用清晰的笔迹写下:我死后也要为国为民贡献点滴。为此,我自愿无偿地将遗体捐献给需要的地方,为培养医学人才作解剖之用,我也自愿无偿将我身上有用的一切器官等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

王兴法生前手绘的“接尸”路线图。受访者提供

怕自己的条件不符合,第二年,王兴法又一个人坐车去浙大医学院了解进展情况。“当他得知自己的申请通过时,回来后别提有多高兴了。”王仁良告诉记者,自从父亲生病后,从没见他这么开心过。

担心自己家在小村庄,百年后医学院的车找不到家庭地址怎么办?细心的王兴法,还手绘了一张路线图交给浙大医学院相关工作人员。“不要过104国道,注意弯行,西浦村道左转100米就到了……”这张手绘路线图,王兴法花了不少心思。

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捐献遗体登记表上留的,就是箬横镇西浦村原党支部书记陈夏清家的座机电话。“王大伯会隔三差五跑到我家告诉我自己捐献遗体的愿望,拜托我,说他百年后,怕浙大医学院找不到他家,电话打过来一定要及时通知他家人。”陈夏清被王兴法这种无私大爱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父亲后来又患糖尿病十多年,去年开始就躺在病床上行动不便,虽然时而糊涂,时而清醒,但是捐献遗体这件事他却从未忘记。”王仁忠说,父亲去世后,虽然万般不舍,但是他们尊重父亲的决定,第一时间联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将自己的遗体捐出去做医学研究,希望研究成果能让活着的人少受点病痛折磨,重获健康的希望。”王仁忠说,这是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子女们终于让他如愿了。

“20多年前就这么强烈要求捐赠遗体的行为是非常少见的,这也足以说明老先生的大爱无疆。”当晚到场的浙江大学医学院老师感动地说,哪怕生命充满苦难,他也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让自己的存在拥有超越生死的价值,实在令人钦佩。

“王老先生千古,让大爱永存,他的精神让人敬佩。”12月4日上午,温岭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来到看望陈招妹并送上荣誉证书和慰问金。据了解,王老先生将作为“大体老师”存留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除了遗体贡献于科研教学外,他还捐献了脑组织、眼角膜等器官组织留下一份份“生命的厚礼”。

潮新闻记者王晨辉通讯员郑灵芝江文辉

0 阅读:16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