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王珏
雨天。
雨水顺着雨链从屋檐落下,拉开天井的氤氲,带起缸中的水花,水面上的莲叶轻颤……
或许,就是这样的瞬间,江南,从诗意中显现。
这里是一本堂铁文化艺术馆,日前,它被选入浙江省第一批非遗美学空间。
胡志强是一本堂的创始人。
对于他来说,美学是知与行的探索与追寻。
胡志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知
胡志强与摄影的邂逅,萌生于生命的早春。在乡村成长的他,被大自然的旖旎和质朴生活的温煦所环抱。那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人们辛勤耕耘的身姿,皆化作他日后摄影创作的灵感源流。大学期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习,滋养了他细腻的情思和对文字表达的敏锐触感,而在中国美院的进修,则如同熊熊火炬,进一步点燃了他对艺术的炽热之情。
历经政府机关的工作岁月,胡志强决然投身商海的波澜。商旅生涯虽荆棘满布,却也为他开启了窥探世界的全新视角。摄影,成为他于忙碌生活中与内心深处对话的诗意桥梁。他尤为倾心于黑白摄影,只因在他的心间,黑白乃是一种极致的倾诉,此间深藏着“格物致知”的理学真谛。
黑白摄影于胡志强而言,恰似剥去繁华外衣后的本真世界。他透过镜头去“格”世间万物之“理”,探寻生活的纯粹内核。他忆起拍摄市井小民的那些瞬间,那些画面仿若就在眼前绽放。街头一位老人在温暖的阳光下眯着眼修补鞋子,他脸上的皱纹恰似岁月镌刻的深邃诗行,每一道都吟诵着往昔的故事。在黑白的影像里,老人粗糙的双手、专注的神情被雕琢得入木三分。这是胡志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格物”,他以相机为笔,去洞察平凡事物中的内在之“理”,从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中获取对人性、生活的深刻体悟。
“我曾在一个小镇的集市上,目睹一位妇女背着孩子在卖菜。”胡志强缓缓说道,眼中闪烁着熠熠光芒,“那画面令我心弦震颤,在黑白的色调中,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神和母亲疲惫却坚定的面容形成鲜明对照,那一刻我触摸到了生活的厚重。”他的黑白摄影,绝非单纯的记录,更是对生活苦乐的深沉思索。
行
在胡志强的认知里,器物是历史的默默诉说者,是文化的有形载体,而器物之美彰显了天理与人性的完美融合。
他提及某次在博物馆邂逅一件古老的铸铁香炉,炉身上精美的花纹穿越悠悠岁月依然清晰可辨。“那些花纹绝非简单的装点,它们是工匠对美和信仰的深情倾诉。”
器物的纹理是时间遗落的神秘密码,蕴含着深邃韵味。胡志强拿起一件有锤纹的铁器,指着上面的纹理介绍:“这些纹理是铁匠在锻造时与铁深情对话的痕迹。每一次锤击,都赋予了铁器独特的生命印记。”铁匠在锻造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遵循着一定的物理法则,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匠心独运。
质地方面,铁器的厚重质感给人一种沉稳笃定之感,它承载着历史的深沉分量,仿佛在低诉着古老的传奇。陶瓷的温润质地则恰似有生命在跃动,让人触摸时心间涌起温暖的涟漪。这是不同材质所体现的天理特质,而人们对不同质地器物的钟爱和抉择,则反映了人性的多彩风姿。
胡志强坚信器物美学便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觅平衡的支点,这一平衡的追求与理学中对天理与人欲、传统道德与时代发展的协调理念不谋而合。传统工艺是坚实的根基,它承载着历史文化中的天理内涵,现代审美是繁茂的枝叶,是人性在现代社会的灵动表达。通过将传统器物美学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如将传统铸铁元素融入现代灯具设计,既保留了铸铁的质感和文化底蕴,又贴合现代家居的时尚诉求,使器物化作连接往昔与今朝的心灵桥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延续并绽放新的华彩,这其中深藏着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深度思索。
至善
对于一本堂铁文化艺术馆入选非遗美学空间,胡志强深知非遗传承的重大意义,这就犹如守护一座文化的宝库。对于他来说,“守护”是遵循先人的脚步。
胡志强所在的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脉络,其祖上胡凤丹在文化传承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胡凤丹,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均有深入钻研。他心怀宏愿,立志在文化领域有所建树,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其一生的历程中,胡凤丹著作等身,他耗费大量心血编撰诸多典籍,其中不乏对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详实记录与深入解读,这些著述成为了研究当时地域文化的珍贵资料。并且,他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广纳学子,传道授业,将文化的火种播撒开来,培养出众多有识之士,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了新生力量。
胡志强一直心怀敬仰,积极建议建设胡凤丹纪念馆,他期望通过这样一个文化空间,将胡凤丹的文化功绩与精神财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在筹备胡凤丹纪念馆的过程中,胡志强全身心投入。他四处奔走搜集与胡凤丹相关的各类资料与文物,从古老的家族藏书到民间流传的轶事记载,每一份材料都被他视作珍宝。他与文化学者深入探讨纪念馆的规划布局,从建筑风格的确定到展陈空间的设计,都力求完美呈现胡凤丹的生平事迹与文化贡献。
“守护”,更是传承胡凤丹的精神。
胡志强对一本堂内铁制品所承载的传统工艺怀有深厚的情感与崇高的敬意。“每一件铁制品的制作工艺都是先辈们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胡志强说。从选材伊始,先辈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材料特性的熟稔了解,精心挑选最为适宜的铁料,这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与实践。锻造过程中,火候的精准把控、锤击的节奏和力度,皆是一门门高深莫测的学问。胡志强积极投身于传统工艺的记录和整理工作,与老工匠们促膝交流,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以文字、影像等形式悉心保存,深入探寻传统工艺背后的知识宝藏和文化价值真谛。
然而,胡志强亦明晰,非遗不能仅仅沉醉于过往的辉煌荣光,唯有创新方能拥抱未来。在一本堂铁文化艺术馆中,创新在多个维度绽放光彩。在展示空间的精心设计上,巧妙运用现代灯光技术,依据不同的铁制品特色,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光影效果。
在产品创新方面,胡志强激励团队研发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的铁制品。例如,设计出小巧玲珑且精致典雅的铁制文具,将传统的铸铁工艺与现代的简约设计巧妙融合,既实用又蕴含深厚的文化韵味。
胡志强在非遗空间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中,不断思索着文化在不同时代的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他坚信非遗绝非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珍宝,更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通过传承传统工艺,我们能够坚守民族文化的根基;通过创新,我们能够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寻觅到新的生长契机,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依。这是一种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人类文明延续的深邃思考,而这种思考与实践正是扎根于血脉中的“守护”,引领着他在非遗领域的文化使命与宏伟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