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男子去药店买了伟 哥,服药后迟迟没有反应,男子怀疑药是假的!于是男子决定教训老板,一口气花 7000 元买了 50 盒,然后以假药为由,要求药店赔偿7.14万!但药店老板拒绝,他说:“你这是知假买假,恶意索赔!”
(信息来源:男子药店买伟哥,发现药不对,又买50盒并向药店索赔7.14万赔偿,法院这样判了! 2024-09-30 20:00·长沙政法)
“7000块,50盒,就为了争口气。”这句话在湖北黄石的坊间流传,背后是一个中年男人在困境中挣扎的缩影。
杨伟(化名)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年过四十的他,正经历着许多同龄人难以逃避的挑战:中年危机。
年轻时的他意气风发、活力十足,对未来充满信心,时光流逝,岁月的痕迹逐渐显现,他开始感受到精力的衰退和身体机能的下降。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影响到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
曾经的自信与风采渐渐消失,他发现自己在关键时刻力不从心,那份曾让他骄傲的“威风”早已不再。
这种无助感如同一层厚厚的阴云,笼罩在他的心头。
他开始怀疑自己,甚至产生了深深的迷茫和焦虑。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想起年轻时的自己,那时的他充满了朝气,什么困难都能轻松应对,而如今,眼前的种种现实却让他感到无比压抑。
他无法释怀,内心深处对失去的自信与尊严充满渴望,渴望能够重拾往日的风采。
为了摆脱这种无力感,他开始四处寻找办法。
朋友的建议、网上的广告都成了他关注的对象。他听说某些药物能够改善身体状况,甚至能让他重新焕发活力。这让他心生希望,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他悄悄走进了药店,向药剂师咨询那些宣传中被描绘得近乎神奇的“灵丹妙药”。
拿着药品,他的心情复杂,既期待能重新找回往日的自信,又害怕现实再次让他失望。
起初,药物似乎确实起到了作用,让他短暂地体验到了久违的“力量”。
但好景不长,一次服药后,期待中的效果迟迟没有出现。
这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仔细对比了药丸和网上的图片,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差异,药盒也存在问题。
愤怒、委屈、不甘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
他决定反击,他要让药店老板付出代价。
第二天,他再次来到药店,一口气买了50盒同样的“伟哥”。
7000元,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但这时的杨伟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只想出一口气。拿到药和购物小票后,他立刻将药送去检测,结果不出所料:假药。
他以“退一赔十”为由,向药店老板索赔7.14万元。
药店老板自然不甘示弱,他认为杨伟的行为是“知假买假,恶意索赔”。
一个正常的消费者,在发现买到假药后,第一反应应该是退货或投诉,而不是继续购买。
一次性购买50盒,明显带有报复的意图,超出了正常的消费行为范畴。
双方各执一词,最终,杨伟将药店告上了法庭。这场官司的核心在于如何界定“消费者权益”和“恶意索赔”。
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杨伟作为消费者,有权一次性购买50盒商品,这是他的自由。
药店出售假药的行为,才是导致纠纷的根本原因。
最终,法院判决药店赔偿杨伟7.14万元,并处以吊销营业执照、停业整顿等处罚。
这一判决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法院的判决大快人心,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制假售假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
假药不同于其他商品,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必须严惩不贷。
也有人对杨伟的行为表示质疑,认为他一次性购买50盒的行为过于激进,存在“钓鱼执法”的嫌疑,虽然药店售假有错在先,但杨伟的行为也值得商榷。
这起案件,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消费纠纷,更折射出当代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方面,中年男性群体面临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他们的困境需要得到关注和理解。另一方面,假药泛滥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也常常面临着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困境。
法院的判决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西方国家为什么假货少?秘诀就是罚的狠!
无论是专业打假职业打假还是业余打假都有利于净化市场,都应该受法律保护,得到支持。
支持法院判决
在香港发现售假药罚到你破产!
看到了良心的判决
这名字起的好
你不卖假货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了,售假行为违法就应该重罚。
假货不严打,到处有。
判的还轻了,应该罚的他倾家荡产
法院的判决还是轻了,卖了这么多假药,应判坐牢
药店卖假药?真的假的
就应该重拳出击,知假买假就应该被提倡,法院支持,这样卖假货的人才会有敬畏之心。
倾家荡产才有救
好
质疑的除了卖假药的或造假的,还有哪种?正常人有买到假货还不当回事?
只要有假,就不存在恶意索赔,法律应放开民众去打假,动员全体老百姓自发去净化消费市场。
这个化名伤害性不大,侮辱性很强![滑稽笑]
支持知假买假!卖假者就要赔个倾家荡产才合理合法!
假药金额巨大。不用坐牢。药都敢卖假的。没有保护伞。也没判刑。怎么可能?
支持
总算有个正常点的法官了
你一个敢买,一个敢卖,说恶意的是拿了钱的。良心先放下。
制假售假,应严厉处罚。
“杨伟(化名)”案例引用生动形象,细节描述恰到好处,即升华了主体,病人立马变鲜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