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学生曹艺龄和爸爸一起击剑,六年级学生张舒涵和妈妈表演《好一朵茉莉花》……一个个暖意融融的家庭展示活动,让冬天不再寒冷——这是12月6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家校社协同育人经验交流活动”现场的花絮。
孩子的成长,关乎家庭的幸福,社会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今年11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以“教联体”为抓手,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这为我们做好校家属系统育人工作,明确了具体的机制和载体。”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顾春明说。
家庭、学校、社会在协同育人中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副局长韩锦锦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的温暖与智慧为孩子奠定坚实的情感与认知基础;学校是品德培育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重任;而社会这个大课堂则为孩子们提供广阔的实践天地和丰富的成长资源。
近年来,江苏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教育基础工程。
具体来说,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确保在顶层设计上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构建育人平台,统筹部署全省各县市区家长总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开展江苏省家校(园)共育数字化示范校(园)实验区、实验校建设。目前,江苏共打造24个实验区,522所实验校,满足了广大家长对先进教育理念,科学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此外,在教师培育方面,江苏省教育厅与南师大等高校开展全省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培训,整体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坚力量的培育。
“当今教育格局下,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合作已成为推动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关键”,在韩锦锦看来,为实现协同育人、全面发展,构建开放、包容、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基础。为此,秦淮区近年来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新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专项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同时,也注重引入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种种努力不仅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时代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但压力同样不小。
顾春明认为,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孩子生长在家庭、学习在学校、生活在社会,三方面的影响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从家长的角度来讲,一方面现代家庭对科学育儿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却还有待提升。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共识度却很低,教育的合力有待增强。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学校的围墙将会不断虚化,学科的边界也会逐步模糊,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突破现有格局,与家庭和社会形成高度的信任。”顾春明说。
协同育人,考验着全省各地各校的智慧。“一校一策”表面上促成了家校社共育“百花齐放”“竞相盛开”的格局,背后共性的特点,则是以学校为主,“千方百计打破过往家校社之间的‘资源孤岛’状态”,实现“互联共生”。
“教联体”关键在“联”。南师大附小仙鹤门分校党支部书记赵敏在长期研究中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已经不再仅仅是学校的参与者,而是成了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这一过程当中,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需要发挥关键作用。于是,学校成立了“爱互联家长发展学院”,通过一系列浸润式的家长培育计划,提升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和理解,同时也提供给家长一些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在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校园内,设立了一所独特的“惠爱家长学校”,这所专门面向家长的“特殊学校”,如今已成为掘港小学与学生家庭日常连接、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走向和谐优质的纽带。
“2021年‘惠爱家长学校’设立,初衷非常明确,就是要以成就智慧型父母为目标,为此掘港小学充分发动学校手中的社会资源,定期邀请家庭教育专家、知名学者、骨干教师和志愿者,为家长精心烹制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各类知识佳肴。”如东县掘港小学副校长叶亚均说。不止于此,掘港小学特别开设“慧爱家教课程”,邀请骨干教师志愿者及优秀家长代表,通过录制视频等方式,借助学校公众号定期分享家教经验,助力家长育人能力整体提升。“再有,就是开放‘惠爱学生课堂’。”叶亚均提了提音量。何谓“惠爱学生课堂”?掘港小学每周都会组织优秀家长志愿者走进课堂,结合自身职业特点,给孩子们带来别样的教学,为他们打开通往外界的窗户。“而这只是契机!最重要的是,借助这样的机会使得家长与老师‘面对面’深度交流,倾听家长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灼见和期许,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优化革新。”叶亚均说。
的确,掘港小学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虽然凸显了学校的主体地位,但通过整合家长与社会力量,带来了教学反馈和提升,实现了家校社“育人闭环”。
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途径。
泰州靖江市实验学校教师王林介绍,学校开发了智能心理云平台,家长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上进行家庭系统环境、家庭成员心态等测试,并提供电子书籍、专家视频讲座、心理游戏调节等,实现自我成长。如果测试结果出现问题,后台就有预警、科普培训、咨询干预等支持网络,实现教育过程共商、教育设施共建、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每学期,我们开展家庭教育热点问题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王林告诉记者,在学校对家庭成员的性格分析的基础上,去发现孩子和家长的特长,通过绘画发现孩子的潜意识的思想。学校为孩子提供了成长记录带,在发现问题时,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摆图,摆的过程也是思想改变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家长成员重塑自我,发挥优势。
面对教育资源利用不均、家校社协同育人协作意识淡薄等问题,如何整合家校社资源,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建设?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党总支书记万代红认为,在游府西街小学,学校联合学校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场馆资源,与图书馆、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建立协作育人关系,形成“一公里实践圈”。同时,活动开发和联动组织家校社三方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体验式沉浸式的学习机会,包括建筑场馆资源,开展企业内实践活动,筛选资源信息,组织公益类实践活动,整合适配资源,开发调研类实践活动。此外,为了提升亲子时光的育人价值,游府西街小学还建立了亲子活动家长资源库,并开发丰富的活动资源,共制“亲子活动双向鉴定表”,确保家长参与进方案的制定中,提供实践活动指导,随时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截至2024年10月,学校亲子时光开展了100多场次,参与活动的家长达2万多人次,亲子共读劳动打卡行动等活动受到家长欢迎。
“基于学校构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支持系统,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不断完善支持儿童成长的教育行动体系,推动学校育人从‘单主体推进’转向‘多主体协同’,从知识讲授转向实践育人,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发展。”万代红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李睿哲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