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8岁的张恨水在母亲的逼迫下,被迫娶了一位“大家闺秀”。
谁知道,新婚当晚,当张恨水揭开新娘盖头后,却被吓得夺门而出,口中还不断惊呼:
“娘!娘!”
而张恨水的母亲走进洞房后,也被吓得不轻。
张恨水的“新娘”到底有什么秘密?
才子的偏执母亲
张恨水出生在江西广信的一个书香世家。
小时候,张恨水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沉迷于四书五经的经典,他对那些枯燥的经文没有丝毫兴趣,反倒是对各种各样的小说情有独钟。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中,但他对文学的渴望,仿佛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让他脱颖而出。
张恨水的父亲在他年幼时便因病去世,母亲不得不独自一人扛起家中的重担。
他与母亲的关系格外亲密,可以说,他的世界里,母亲几乎是他唯一的依靠。
17岁时,张恨水开始使用笔名“张恨水”,正式投身于写作的事业。
张恨水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句情有独钟,尤其是那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深深触动了他。
他把这一句词作为自己笔名的灵感源泉,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张恨水的文学作品很早便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
他的小说《南国相思谱》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让他在文学界逐渐崭露头角。
尽管张恨水的才华让他得以在文坛大放异彩,但母亲的束缚却常常让他喘不过气来。
张恨水的母亲,张氏,虽已丧偶多年,却以一种近乎执着的姿态,继续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务。
那时候的传统观念深深扎根在张氏的心中。
在她看来,张恨水的文学天赋无疑是家族的荣耀,但如果没有一个稳妥的婚姻,那所有的荣誉都不过是空中楼阁。
因此,张氏通过亲朋好友和媒婆的帮助,开始为儿子物色合适的婚姻对象。
经过几番打听与选择,张母终于决定让张恨水娶徐家楼的徐文秀。
张文秀是徐家楼镇有名的大家闺秀,名门出身,家境殷实,长相秀丽,性格温婉,又懂得礼数,似乎是母亲为儿子挑选的理想妻子。
更重要的是,徐文秀的八字与张恨水的极为相合,这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无疑是完美的契合。
张恨水对这一切毫不知情,虽然张母多次向他提起婚事,但他始终未曾亲眼见过徐文秀。
张恨水在外地求学,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心中有着自己对婚姻的理想和期待。
但张母并未放弃,她持续地为这场婚姻做着安排,甚至亲自去徐家楼镇查看那位徐文秀。
张母带着媒婆去徐家楼看戏,顺便打听了徐文秀的家世背景。
张母一眼看中那位身穿大红袄的姑娘,认为她不但外貌端庄,而且气质不凡。
媒婆也大力推荐,说她家教严谨,性格温和,完全符合张恨水所需要的条件。
于是,张母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通过媒婆与徐家达成了婚约。
母亲的期许和固执,让张恨水在无形中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和压力。
在张母的坚持下,张恨水最终答应了回家与徐文秀结婚的安排。
而这一切,注定了成为他生命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他文学创作和人生选择中的一道难以跨越的坎。
洞房夜的意外
1913年的那个夜晚,张家一片热闹非凡,红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气氛弥漫在整个庭院里。
张恨水的婚礼正如他母亲所期望的那样,庄严而隆重。
宾客们满面笑容,齐聚一堂,大家都在庆祝这个文人新郎的婚姻大事,纷纷送上祝福。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渐渐进入高潮,而新婚的张恨水也在兴奋与醉意中,逐渐感觉到一阵困倦袭来。
婚礼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迎娶新娘进入洞房。
张恨水勉力站起身,缓缓走向那扇已经为他打开的房门。
刚踏入房间,他的目光立刻聚焦在了那位盖着红盖头的新娘身上。
她站在床前,低头不语,身形依旧温婉动人,在那一刻,张恨水的心却猛地一沉。
那不属于他心中所想象的画面,他心中的那个“徐文秀”似乎并不在眼前。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退了一步,愣住了,手中的酒杯险些掉落。
他试图找回自己的镇定,却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而不真实。
此时,他终于看清了那位新娘的面容,那张脸,不是母亲口中所描述的那个“贤良淑德”的徐文秀。
那个人,他从未见过。
新娘的眼神中透露着一丝陌生,而她的脚下,原本该是完美的三寸金莲,却清楚地显示出一双并不如母亲描述的纤巧小脚。
他心中的震惊几乎无法抑制,所有的醉意一下子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阵强烈的清醒。
心中涌起的情绪像潮水般汹涌而至,愤怒、困惑、不解交织成一团乱麻。
他猛地转身,冲出洞房,脚步匆匆,一声声的“娘!娘!”
宾客们面面相觑,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张恨水几乎没有理会这些目光,他的双眼死死盯着前方,嘴里重复着“娘!娘!”
另一个“新娘”
张母听到儿子的呼喊,心中一惊,几乎是本能地反应,急忙赶到洞房。
当她推开房门,看到站在床前的“新娘”时,心中顿时感到一阵不安。
她的目光上下扫视,直觉告诉她,这不是自己心中理想的那个儿媳。
那张新娘的脸庞,根本不是她与媒婆所描述的徐文秀的模样。
张母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惊慌,但她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走向了床前的女子,想要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时,仆人急匆匆地跑来,向张母报告了整个事件的真相。
原来,徐文秀的家中发生了意外,父母临时决定将她的姐姐徐文淑替代了她作为新娘。
而这个秘密,居然没有及时通知到张恨水和张母。
这时,张恨水在房间外面已经急得几乎失去理智。
他的心如同被重重一拳击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
为什么他被蒙在鼓里?为什么这一切事先没有告诉他?
张恨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拼命告诉自己这一切不过是一个恶作剧,但他又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一场闹剧,而是他现实生活中无法逃避的悲剧。
就在这时,张母终于走到了张恨水身边。她的神情混乱,目光焦急,显然她也意识到事情并不像她最初所设想的那样顺利。
她本以为这场婚礼将为张家带来荣耀,也能让儿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安稳度过。
当她看着儿子一脸愤怒和无助时,她才明白,一切的安排似乎都已经错得离谱。
张母几乎无力开口,她的双手颤抖着,轻轻拉住了张恨水的手,但却无法带来一丝安慰。
“我……我真的没想到……”张母低声说道,语气里充满了愧疚与无奈。
她知道,自己做错了,她没有真正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安排的这一切,给儿子带来了多大的困扰与伤害。
她从未真正问过张恨水的意见,从未询问过他对婚姻的想法,甚至连徐文秀的面容,张恨水也从未见过。
所有的安排都是她一手决定的,而她以为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忽略了儿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最终,张母决定给儿子一些时间,去理解这一切。
她心知肚明,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但她仍然希望能够为儿子找回一点安宁。她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轻轻地摸了摸张恨水的肩膀,眼中含着泪水。
母亲的眼泪是多么沉重,张恨水感受到了母亲的痛苦,但他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平复。
他的心中依然充满了愤怒与失望,因为他知道,这场婚姻并非出于他的选择,而是他母亲的主导,甚至是她的决断与错误所导致的。
当晚,张恨水在家中房间内静坐,心情复杂而沉重。
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想着那位陌生的新娘,回想着母亲无意中揭开的真相,回想着自己在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的被背叛的滋味。
此刻,他的内心满是冲突,一方面是母亲给予的深切关爱,另一方面则是对母亲做出决断时缺乏对自己感情和自由的尊重。
几乎一夜未眠,张恨水决定离家出走。
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为了逃避这场婚姻的困扰,更是为了逃避那股来自母亲的无形压力。
张恨水的内心早已疲惫不堪,所有的束缚与责任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无法喘息。
他想要追寻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而这一切的开始,便是从他决然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婚姻中走出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