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一场聚焦学术翻译与传播、汇聚国内知名学者的盛会——“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000种)出版研讨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本次活动不仅标志着商务印书馆在学术出版领域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成就,更是向中国学术界展示学术翻译与传播成果的重要窗口。同日,“一千朵蒲公英的绽放”——“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000种)主题展在京揭幕。
主题展回顾汉译学术名著前世今生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000种)主题展揭幕剪彩仪式首先登场。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回顾了商务印书馆百年来的译介传统,特别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对中国学术发展贡献巨大,已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2024年“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至1000种,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顾青介绍,此次展览以“一千朵蒲公英的绽放”为主题,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全景式展现商务印书馆在译介域外文明、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方面的历史贡献。展览展示了包括历史出版物、选题规划、译稿等在内的百余件实物,不少为首次展出。
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份份厚重的文献、一段段生动的故事,瞬间将与会嘉宾带入了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殿堂。据介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在20世纪初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严译为《原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严译为《法意》)等社科名著,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影响巨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翰伯主持商务工作时期,出版了一大批学术译著,其中多为19世纪中期前作为马克思主义来源的经典,也包括一些当代学术名著。这些品种成为之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前四辑的主要稿源。1981年改革开放之初,在陈原主持下,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982年第一辑50种完成出版。此后,商务以两三年出版一辑的速度,到2011年出版至500种,2017年出版至700种,2024年丛书出版至1000种。
出版人与专家学者共铸辉煌成就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000种)出版研讨会持续了一天。在上午的致辞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谈到,在新时代背景下,丛书出版应立足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线索,强调自主化而非本土化,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心,选择适合的选题,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财富分配等关键领域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了对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今后的希冀,他强调中国语言学家需具备世界眼光,了解人类语言的多样性,拓宽和加深对世界的了解。他认为,了解世界和文化自信是一体两面的,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基于中国特色并具有普遍意义。他呼吁重视语言问题在文明沟通中的重要性,希望商务印书馆未来能出版更多更好的名著。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股份公司总经理茅院生的一番讲话颇有总结意味,他表示,商务印书馆作为这套丛书的发起者与主力军,与众多专家学者及翻译家共同铸就了这一学术翻译的辉煌成就。展望未来,中国出版集团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更加经典、系统、专业、权威,为中国学术繁荣与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探讨扩大汉译学术名著阅读群体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和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丛书的学术价值、翻译质量、文化传播、未来出版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丛书在完成1000种出版的历史性成就之后,面临哪些问题、如何继续更好地发展,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
在丛书出版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上,专家们指出,丛书在历史上以其广博、经典的内容,顺应了改革开放时代的思想潮流与知识需求。而在当下,丛书的出版更应该成为对当今时代精神的深刻回应与积极塑造,更应紧密贴合时代脉搏,尤其是扩充对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的作品,关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时代人类如何更好生存的切身问题,回应社会对知识普及化、多元化、专业化的迫切要求,做好更多选题储备。
在丛书的学科领域及知识体系结构上,专家们认为,丛书需在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上更加着力,不仅涵盖西方文明的精髓,更要广泛纳入非西方的多种文明,例如亚非拉地区的经典作品,体现全球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同时,在互相借鉴中充分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为发展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更好的养分。
专家们还对出版宣传方面的创新举措建言献策。大家提到,尽早谋划以新技术促进出版发展,如引进入工智能翻译技术,构建人文社科翻译大模型,将极大提升翻译质量与效率,能够使丛书内容更加精准地触达全球读者;针对不同年龄层与需求群体,如老年人、学生等,提供定制化的阅读服务,做好书目的针对性分类,降低阅读门槛,使丛书的阅读群体逐渐扩大;尝试结合电子书、有声书、线上课程等融合出版形式的发展,以更好打破传统阅读的时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