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最早是个白衣秀士,“八戒”其实比唐僧取经取得更早,直到民国《西游记》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的作者——吴承恩……
12月7日下午,无锡市图书馆、连云港市图书馆2024年文化联动活动在无锡正式启动。其中,做客“东林文化讲坛”,开讲“《西游记》探秘——西游故事的‘前世今生’与魔幻神奇的‘西游世界’”专题讲座的专家,连云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连云港市图书馆馆长梁继东,为广大无锡市民“揭秘”鲜为人知的《西游记》身世故事,听讲市民纷纷为之点赞。
梁继东说,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最伟大的神魔小说作品之一,中国人耳熟能详,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宗教观等都有深刻影响。同时,作为中国的文化IP,外国人也很关注《西游记》,与之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产业作品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西游记》故事及成书的过程历经千年,不断演化,直到明代才最终定型,到民国才有了正式的“作者”,其背后故事的曲折、跌宕起伏、甚至魔幻,一点不亚于小说本身。
同时也是西游记文献馆策划人和文案撰稿人的梁继东说,《西游记》讲述的是唐代高僧玄奘取经的故事,但就取经这个事,玄奘并不是中国第一人,在其之前出国取经的人已有不少人,包括同样知名的法显。而说起中国第一个出国取经的,实际上是一个法号“八戒”的僧人,他也是第一个出家为僧的汉人,只不过他只到达了西域(如今新疆地区),后来的法显则是到达了佛教起源地印度,且是陆路出发,海路回来,在线路上完美地形成了陆海相连的闭环。之后,还有名叫“悟空”的高僧等,也都出国取经,“后来,这些高僧的法号都被用在了西游记里!”
而玄奘法师的故事,则是最为传奇的一个。不过,与《西游记》中描述的唐太宗李世民执手相送的盛大送行场面截然相反,玄奘最初上书申请出国取经被拒,后来是混在难民中私逃出境,被发现后官府曾一路拿人,所幸得当时西域的高昌王相助,最终与仅剩的一名随从到达了印度,虚心学习佛教佛理,直至最终印度已无人可辨驳他,才最终归国。“与出去时的磨难相比,归国时要风光的多,李世民接到上书后,确实特意安排了隆重的迎接仪式。”
而《西游记》故事的肇始,则在玄奘法师去世后,弟子们整理、编写《三藏法师传》,慢慢出现了神话和异化的色彩,出现了诸如罗刹女、女儿国等与后世《西游记》小说相关的内容。到了宋代,寺庙为了给信徒讲经、传授佛理,经常会讲一些“取经话本”,《西游记》的故事梗概和情节陆续出现。有意思的是,在宋代的话本中,首次出现了“猴行者”(可以看做“孙悟空”的最早原型),自愿作为行者(相当于取经人的助手,照顾其饮食或拿行李之类的,又称;行脚僧)跟随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自称:铜头铁额,并且本领高强,但却是白衣秀士,一位标准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后来的“孙猴子”完全两回事。
后来,随着宋元话本、杂剧的盛行,《西游记》的人物和故事有了更多的素材来源,元杂剧第一次出现了24折的杂剧《西游记》,这也是“西游记”之名最初出现。“当时元杂剧的演出故事中,主角包括二郎神、观音、哪吒等,但他们的故事都是各自独立的,各自有自己的折子戏!”而随着“西游记”故事的盛行,这些原本互相没关系的人物及故事,被捏合到了一个故事中,并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西游记”故事,且在小说发达的明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万历年间,《西游记》小说才正式定型,“出现了百回本,至今也有400多年了,人物饱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不过,当时《西游记》的作者并没有明确,也就是说小说其实没有作者。直到民国时间,包括鲁迅、胡适这样的大家对该小说深入研究,才最终定了小说的作者是“吴承恩”。梁继东说,《西游记》小说之外的故事很有趣,包括小说中讲玄奘法师的俗家名——江流儿,也都是后代话本、杂剧演变过程中加上去的,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但《西游记》本身非常精彩,有趣的!”
记者了解到,这样一场妙趣横生的讲座是“千年文韵•盛世华章”——四大名著“一带一路”城市文化巡展的一部分,巡展本身旨在深入挖掘四大名著古籍文献资源,通过多元化展览方式,详细介绍四大名著名人评价、版本演变、趣味知识等相关内容,带领读者沉浸式领略历久弥新的名著经典。而无锡和连云港两地合作推出的图书馆文化联动活动,并且着力在《西游记》这一主题,是双方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结果。
除了讲座此次活动,两地图书馆还联合推出了西游主题雕版拓印、通关文牒集章、古籍修复展示、“悦读阅有味”彩色套印DIY等互动体验活动,吸引了大批的市民、读者驻足观看和积极参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建波
校对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