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全国65个城市已落实270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更多家庭实现住有所居迎来新进展。
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是缓解大城市住房矛盾、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举措,规划与用地是高效有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础要素支撑。
补齐短板优先安排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从我国住房供给整体结构看,保障性住房占比长期偏低,存在明显短板。”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目前城市居民住房困难矛盾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部分工薪收入群体无法负担商品住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能够让工薪家庭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帮助其消除购房焦虑。
为更好支持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今年4月份,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在供地计划中优先安排、应保尽保。要多措并举,统筹盘活各类存量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纳入城中村改造计划的项目涉及的住宅用地,其中确实用于安置房建设的要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从各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用地落实情况看,在全国65个城市落实的270宗用地中,35个试点城市首批建设任务涉及土地面积约7258亩,已经确定建设单位的土地面积占87%,第二批约3169亩,已经确定建设单位的土地面积占78%,合计可建住房14.93万套。30个扩围城市建设任务涉及土地面积约2723亩,已经确定建设单位的土地面积占84%,可建住房2.3万套。
严跃进认为,一系列数据表明各地通过强化土地要素支撑,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形成实物投资量和增大房源供给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需定供优中选优
安徽合肥高新区讯飞小镇保障性住房项目正式开工,吉林长春林语雅居启动申购,福建福州滨海新城双龙新居累计申购家庭近600组……今年以来,多地新一批保障性住房建设按下加速键。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以需定供、以需定建是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重要原则。这就要求各地在进行前期摸排时,统筹考虑轨道交通、商业配套等因素,结合产业布局和居住需求科学选址。
去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在用地规划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落实用地规模、布局,合理把握建设规模和节奏,按照职住平衡原则,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防止因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造成房源长期空置。
福建省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福州首宗新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选址在滨海新城核心区,这里是福州“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发展的重要节点,靠近新兴产业园,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就业人口集聚区域。
“前期规划工作做足,后期安居更有保障。”安徽省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市组织编制了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在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中安排保障性住房和配套功能用地规模布局,并将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在年度国有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年度国有建设用地计划中实行应保尽保,统筹远期和近期、需求和供给。
盘活存量提升效率
目前,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主要为划拨新建和闲置房地改建两大渠道。专家表示,从各地实际工作情况看,保障性住房用地政策正逐步从过去的以划拨新建为主,转为两种渠道相结合,特别是盘活闲置房地筹集保障性住房正加速提上议程。
李宇嘉认为,划拨新增土地通常需进行规划调整、“三通一平”等准备工作,综合考虑各项成本,盘活存量资源筹建保障房可实现一举多得。一方面,部分城市个别区域已存在供给过剩,盘活闲置房地能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全面提升利用效率,加快房地产去化。另一方面,已批未建土地、房地产企业破产处置商品住房和土地、闲置低效用地等通常能做到“拿来即用”,有效降低了时间成本,显著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速度,加速缓解住房供给结构性不足。
为更好推进存量土地盘活,财政金融政策接连发力。在此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用好专项债券及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支持地方更多通过消化存量房的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随后,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土储专项债时隔5年重新启动,落地细则得到进一步明确。
在业内人士看来,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经济能力、房地产市场情况和困难群体住房需求,区分轻重缓急,结合实际与需要做好土地等方面的要素支持,积极研究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助力转型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要,推动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