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新飞冰箱生产线大火,员工不等消防车进来就冲进厂房,不顾自身安危迅速灭火;可2007年新飞空调厂房又失火,员工却在一旁冷眼看待,还说烧光了才好。四年时间,员工们对新飞由爱到恨,究竟发生了什么?
2003年的一个清晨,新飞冰箱生产线突发大火,滚滚浓烟直冲天际。还未等消防车赶到,员工们已冲进火场,提着灭火器奋力扑救。他们脸上满是烟尘,却毫无怨言。
同样是在新飞,2007年的一场火灾却是另一番景象。当空调厂房燃起熊熊烈火时,员工们站在远处冷眼旁观,甚至有人冷嘲热讽:“烧光了才好!”
为什么四年间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答案或许藏在新飞企业文化的变迁中。
新飞冰箱厂的辉煌,离不开一个名字:刘炳银。从1983年接手濒临破产的无线电设备厂开始,他不仅带领企业走出困境,更打造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刘炳银常说:“新飞有两个上帝,一个是顾客,一个是员工。”他每天早上八点与员工一起做操,每年初六站在厂门口迎接员工返岗。年节时,他亲自安排为员工发放米面油。这样的细节让员工感受到尊重和归属感。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员工们把新飞视为自己的家。2003年的火灾就是最好的例证。面对危险,员工们毫不犹豫地冲进火场,因为他们知道,新飞的安危与自己息息相关。
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当时,新加坡丰隆集团通过收购,成为新飞的实际控制人。这家以地产起家的企业对制造业并不熟悉,更不了解刘炳银打造的“家文化”。
丰隆引入了复杂的管理模式:一个简单的报销流程,需要七八个高管签字;许多关键岗位设置了“双领导”,一位本土高管负责具体事务,另一位丰隆派来的高管负责监督。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拖慢了效率,也让员工们感到被不信任。
与此同时,丰隆逐渐削减了员工福利,工资多年未涨。原本引以为豪的“正式工、农民工,都是新飞主人翁”的观念被彻底打破。员工们不再是主人翁,而变成了被漠视的雇佣工。
2007年的空调厂房火灾,冷漠的员工态度正是这种信任崩塌的直接体现。曾经听到火警就冲进火场的他们,如今却站在远处冷眼旁观,甚至有人拍手叫好。这不仅是对管理层的抗议,更是对失去归属感的无奈回应。
这样的冷漠态度并非一夜之间形成。丰隆入主后,屡次否决刘炳银生前规划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导致新飞错失了蓝波空调和三荣空调的收购机会。在技术研发上,丰隆选择了保守的路线,大幅削减研发投入,让新飞逐渐退出技术竞争的前沿。
尽管在2007年底“家电下乡”政策的推动下,新飞一度受益,销量有所回升。但这些短暂的繁荣掩盖不了深层次的问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已被完全摧毁。
在这种背景下,2012年新飞爆发了大规模罢工。数千名员工聚集在新飞总部大门外拉起横幅,呼喊着“涨工资,要生存,以理性救新飞”的口号。更令人唏嘘的是,他们将已故的刘炳银画像挂在门口,仿佛在呼唤过去那个充满温暖和活力的新飞。
然而,新飞已不再是过去的样子。2017年,连续的经营不善和巨额亏损让新飞彻底停产。这家曾经的家电巨头,最终被拍卖,沦为历史的注脚。
四年间,从员工奋勇救火到冷眼旁观,两场火灾折射的不仅是企业命运的起伏,更是企业文化的兴衰。曾经的“家文化”让新飞成为员工的精神寄托,而冷漠的管理模式则摧毁了这种归属感。 或许,新飞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强大的企业,失去了以人为本的文化,也难逃衰败的命运。
景区门票暴涨、传统品牌品质越来越烂………资本毁灭一切良知!
这么好的企业为什么要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