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在扬子晚报社会服务部工作的耿娟,接到了不少读者的电话。“很多人打电话到扬子晚报来,问我哪里能吃到好吃的汤包。”耿娟说,“我父母是鸡鸣酒家的老员工,有一家开了很久的汤包店,但是他们年纪大了,眼看着手艺就要失传。”于是耿娟咬牙辞去了扬子晚报的高薪工作,接过了汤包摊。现在,在耿娟的经营下,从一个门店到十多家分店,经过十余年的耕耘,现在这家店,一度排在了大众点评小吃榜的第一名。
报社记者干汤包店:注重品质、做事灵活
在报社做记者,最重要的是内容生产。所以耿娟说,老鼓楼汤包选用的是新鲜的土猪肉,经过精心挑选猪背脊上的肉皮,经过6到8小时的熬制化成汤,冻成猪皮冻,搅碎后加入肉馅,这是汤包口感鲜嫩多汁的诀窍。而汤包的皮则是用色拉油揉面,不另外撒面粉,使得汤包的皮更加柔软、有弹性。包制时,每个汤包的包口都朝下,汤汁都裹在里面,蒸上5、6分钟,待面皮像气球一样鼓起来,心里有数的老员工就知道,这笼汤包差不多了。每一个步骤环环相扣,不出差错,这样蒸出来的汤包皮薄馅大,汤汁四溢。
此外,因为报社也非常注重读者的意见和投诉,所以耿娟做事也很灵活,很能听进顾客的意见。老鼓楼汤包听取了顾客的意见,融入南京特色,新增了菊叶汤包、蟹黄汤包等时令性的汤包。此外,在江宁建起了中央厨房,专门研发速冻汤包,并和社区团购合作,让大家足不出户也能吃到原汁原味的老鼓楼汤包。记者看到,门店的消费者中,都不乏拖着行李箱、挎着照相机的外地游客身影,甚至有人不远千里“飞”来品尝“打卡”。
希望留住老南京人的
这家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耿娟的外婆,耿娟说,一份手艺,三代人的坚守,成就了今天的老鼓楼汤包。“我从小就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时常跟着一起捏面团玩,对汤包有着特殊的感情。”耿娟说,到了报社做记者,经常接到读者热线,让她意识到,汤包不仅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在耿娟看来,传承老南京味道是她的使命。
今年老鼓楼已经连续多年登上大众点评小吃必吃榜了。在耿娟看来,做汤包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传承。她表示,她要把南京的文化通过食物传承下来。她的店不一定要开到50家分店,但要开到50年甚至100年:“未来还是想要装修回更古朴的风格,保留南京特色,不浮夸,让顾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
扬子晚报联合滴滴出行,推出寻味南京温“心”小店栏目,用滴滴,游金陵古城,品南京美食。
即日起,用户每天领取任务后完成一单快车、特惠快车或惊喜特价订单后,可得到2张5折券,单笔订单最高减15元。一张本人当日17点至24点乘坐指定车型可用,另一张指定期限内可赠送亲友,受赠人24小时内乘坐指定车型可用。优惠券存在使用限制,详见活动规则。此外,扬子晚报粉丝可扫码领取专属最高省100元打车券包。快扫码领取吧。
通讯员戴娜
实习生:梁雨森吕颖王一诺吴梦慧徐正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徐媛园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