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钢铁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市场供需矛盾问题愈加突出。房地产、基建等传统用钢领域需求不及预期,同时内卷式恶性竞争显现。
2024年前三季度,A股企业中,鞍钢股份(000898.SZ)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50.84亿元,同比下滑140.61%。而马钢股份(600808.SH)、安阳钢铁(600569.SH)、山东钢铁(600022.SH)、酒钢宏兴(600307.SH)、八一钢铁(600581.SH)、凌钢股份(600231.SH)、重庆钢铁(601005.SH)等亏损均超过10亿元。
全年来看,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一路下行,在8月末到达底部震荡。9月以来,尽管市场表现有所回升,但总体仍呈下降态势。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近日,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钢联共同主办2025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成为了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房地产行业用钢需求复苏要延迟到明年下半年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钢铁表观消费首次连续三年下降,2024年1~9月国内钢铁表观消费下降6.20%,其中8月下降了13.50%,9月下降10.30%。近3年,国内表观消费累计下降1亿吨以上,今年大概率会在9亿吨以下,下降趋势已经形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会上明确指出。
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向前也在会上表示,今年钢铁行业发展压力加大,供大于需的基本面已形成,钢铁生产企业亏损面加大,外部经营环境总体要求趋于严格,这些形势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扭转。为应对这样的行业环境,公司今年已经减量,调整产品结构,减少建材占比,并对标降本,严控投资项目。
在钢铁行业进一步承压的同时,钢铁消费结构也出现了新变化。
首钢集团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余威指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已进入减量发展时代,消费结构变化带动供给结构转型加快。具体表现在“长转板、普转优、优转特”、板材、大中型材产能快速扩张,其中高端产能扩张更快,如硅钢新增产能已经达到了在产产能的27%。
对于2025年的需求,上海钢联钢材首席分析师汪建华分析指出,房地产行业用钢需求复苏预计要延迟到2025年下半年;预计房地产的用钢大概率2025年仍然会有2000万吨左右的降幅。
对于制造业用钢消费方面,汪建华则预计2025年机械可能有3%的增长,汽车、造船、家电、新能源的增长分别达1.50%、6.40%、2.80%、5.50%。
“2025年机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5%左右”,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指出,我国机械工业发展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总体下移、贸易趋紧、高债务压力依旧,中国制造面对的贸易环境恶化。国内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压力,但一揽子增量政策、“两新”政策等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累,将改善机械产品需求市场。
钢铁消费新态势方面,余威预计,大规模设备更新可拉动政策期内(2024~2027年)钢材消费增量约1400万吨,但需求真正落地仍需时间;“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绿钢需求将会加速增长。钢铁企业要避免以价换量的行业“内卷”,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实现效益持续改善。
原料方面,汪建华分析,2025年铁矿均价进一步回落至95美元或以下,预计2025年焦煤、焦炭均价回落10%或以上。钢材方面,根据钢材成本矩阵推估表,螺纹和热轧价格大概区间分别在2800元~3600元/吨以及3000元~3800元/吨。值得注意的是,流动性也会对钢价构成比较大的影响,流动性改善提振物价、助力钢价,且股市反弹有利于提振钢价。
减产助力行业脱困
展望2025年,钢铁行业仍将承压运行,但钢材消费有望进一步改善。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金属和煤炭联席首席分析师赵超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将成为本轮供给侧变化的抓手,行业自身也存在长期减量发展去服务整体经济变化的需求。明年钢铁市场相对乐观,预计明年价格有望整体中枢上移,呈现前低后高态势。
姜维认为,应对行业下行的对策在于通过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不锈钢、电工钢等品种消费;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着重解决行业三大痛点,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尤其是自律控产能。
“国际化始终是中国钢铁从小到大变强的关键,要持续推进中国钢铁产业国际化进程。”姜维强调,科技创新将决定中国钢铁的未来,中国钢铁首次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减量发展,挑战巨大,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高附加值将是正确之道。
面对当前行业供需失衡的严峻形势,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军红指出,“关键的是要认清减产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解决之道在供给侧,而不是寄希望于需求侧的突然回升。”
同时,朱军红呼吁,第一,钢铁企业应主动减产,从全局出发作出理性决策;第二,各区域建立区域产销协调机制,通过区域内企业的协同减产,避免过度生产和无序竞争,确保行业维持正现金流;第三,重建钢厂与经销商的关系,推动产销一体化,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第四,加大产能调控力度,加快推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体系,通过碳排放配额机制,使高排放、低效率的产能退出市场。
朱军红认为,在政府引导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钢铁行业能够摆脱过剩困境,恢复市场秩序,实现有效益的发展,为技术革新、绿色转型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坚实的支持。在此过程中,上海钢联将继续与各方携手并肩,提供精准的数据跟踪、深入的市场洞察和先进的数据决策解决方案,与客户共同迈向创新突破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