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宋浩实习生周佳宇文/摄
在杭州,“寻宋”是常态,学者吴铮强更是“身体力行”。
在“2024悦读宋韵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他受潮新闻邀请,为读者推荐一条寻宋的路线图。
这条路线始于孔庙碑林出发,终于孤山六一泉、淳化阁帖和林逋墓。12月8日,“西湖寻宋”走读活动在杭州孔庙举行,在吴铮强的带领下,潮新闻读者走近孔庙石经,感受了背后的南宋历史。
初冬阳光明媚,到孔庙游玩、拍银杏的游客络绎不绝。吴铮强简单介绍了元代刻的《杭州路重建庙学碑》等古迹之后,带领大家直奔碑林,看流传900年的宋代石经。
“南宋太学石经”是宋高宗、吴皇后亲笔写的,也是现存唯一由皇帝御书的石经。吴铮强提示大家,作为书画家宋徽宗的儿子,宋高宗赵构的文艺造诣颇高。眼前石碑上,书法功力深厚。
“石经”即刻在石头上的儒家经书,将《诗经》《论语》等重要经典刻在石上,广布天下,供读书人学习使用。汉代以来,历代都有。“南宋太学石经”包括《孝经》在内,十三经齐全,是南宋重视文治的象征,对之后宋代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原有131石,现仅存85石,包括《周易》2石、《尚书》7石、《毛诗》10石、《中庸》1石、《春秋》48石、《论语》7石、《孟子》10石。
南宋太学石经中的《论语》
在走读中,吴铮强指出,这些石经于绍兴和议、岳飞被杀之后立于太学(由岳飞宅改建),与宋高宗、秦桧对“议和”这一国家方略的主张息息相关。当时,主张向金国称臣、议和的秦桧,也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石经上,宋高宗抄写的经书后面有秦桧的跋文,落款为:“太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监修国史、提举实录院、提举详定一司敕令、提举编修玉牒所、魏国公、臣秦桧谨记。”
话说宋高宗称帝后,绍兴二年(1132)在杭州(临安)定都,与金国对峙。今天的孔庙位置,就是当时临安城的“府学”(相当于首都的文教单位),但大宋还需要有一个国家级的“太学”,绍兴十二年(1142)宋高宗让官员商议一个方案,并临时将府学作为太学使用。
1142年,是岳飞被杀的一年。此前,在宋高宗、秦桧的主导下,南宋与金议和,向金称臣、每年输送岁币。吴铮强指出,正是在这时候,秦桧拍板,把岳飞的故宅改建为太学。定都杭州后,宋高宗赐给岳飞的宅子位于今天嘉里中心的位置,抄家后闲置了。
太学建好后,太师秦桧亲自出席剪彩仪式,将孔子请进大成殿,秦桧行礼祭拜,宋高宗题写匾额。今天还能看到的这些“石经”,也就树立于太学。而临安的府学仍是府学,作为杭州地方的官学,这里元明清三代一直没变。
南宋灭亡后,太学被毁,太学石经也就没人保护了,甚至一度差点被拉走,用作建佛塔的石料。直到明代宣德年间,浙江监察御史吴讷加以搜集;正德年间,又一位浙江监察御史宋廷佐将石经运到府学,就是今天的孔庙。
吴铮强认为,太学石经的树立,可以理解为平息当时反对议和的争议的象征。石经与绍兴和议一样,都是宋高宗与秦桧密切合作的产物——将宋高宗抄写的经书刻石,是秦桧奏请的;石碑上秦桧在高宗抄完后题跋。
跋文中,秦桧的中心思想,是树立宋高宗的皇帝权威,宣扬儒家圣王是将君主和导师两种身份合一,即治统与道统合一,同时攻击了宋代理学。吴铮强指出,南宋初年,高宗和秦桧一度扶植理学,但理学党人并不同意与金议和,试图以知识分子掌握“道统”超越皇权的文化权威,由此被高宗和秦桧摒弃。
历史的发展并不由个人左右。后来的历史我们知道了,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在宋理宗的支持下发扬光大、影响深远,秦桧的跋文也和他的名声一样被唾弃、磨毁。
今天,在石经中,仍保留了三块带有秦桧跋文,吴铮强根据石碑整理了下来。
吴铮强新书《真假南宋》中,收录了《杭州孔庙石经》一章,记录了他走访的思考。
因为秦桧的跋文是在经书的最后一块上,而石经已经不全。吴铮强看到清代人记载,当时还有三块带有秦桧跋文的石碑,但他只找到《毛诗》末尾的一块。这次走读,他有意外惊喜——
杭州孔庙有一位保安大姐,“不仅能流畅读碑,还解开了我长期以来的谜团”。她常年累月在碑林中,她发现了另外两块还在,一块在《易经》末尾,已经完全被磨掉了(可见人们对秦桧的讨厌);另一块在《论语》末尾,只剩“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字隐约可见,可以确认是秦桧的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