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编辑王彬
[编者按]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思想有观点,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知名评论员曹林。
“泊车难”“泊车黄牛多”等情况,早已成为浙大一院、浙大二院周边长期存在的治理难点。潮新闻暗访调查发现,在泊车位紧缺、相关部门管理乏力、信息不对称等综合因素下,大众反映的黄牛“坐地起价”乱象确实普遍存在。
详情点击>>
专题:“泊车黄牛”屡禁不绝滋生灰产链,治理之钥到底在何?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知名评论员曹林:
需要带着“耻感”去治理“泊车黄牛”
看到潮新闻对“泊车黄牛”的追踪报道,想起2012年一条引起热议的新闻,题目叫《母亲心疼儿子停车难,每天提前出门为儿占位》:儿子是老师,上班很累,还老为找不到停车位而发愁。大妈特别心疼,大热天会赶在儿子出门前,自己骑着自行车替儿子先到路边找停车位。——当时这条新闻引起的讨论是“母爱的限度”,如今看来,折射出更严重的问题是停车难。泊车黄牛,将矛盾以更尖锐和刺眼的方式暴露出来。
“泊车黄牛”屡禁不绝折射治理“疲态”——新闻标题中“疲态”这个词用得特别精妙和精准,什么叫“疲态”,就是陷入某种严重的“治理疲劳”:媒体一直在报道,民众一直在吐槽,专家一直在呼吁,有关部门一直在治理,但问题就是得不到解决。报道中一个细节形象生动地暴露了这种疲态:忙碌的民警和招徕生意的黄牛“同框工作”,黄牛在民警眼皮底下招客。
这种“疲态”还深刻体现在,每个部门似乎都有很多“我们已经尽力,但实在没有办法”的自我谅解理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不是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没有明文的文件规定这归谁管,城管好像没办法,他们管不了那么多的车;交警好像没办法,他们造不了停车位;医院没办法,路又不是医院的;车主更没办法,他们也不知道把车往哪儿停;黄牛还振振有词:如果没有我们的存在,车主们停车会更难,黄牛虽然贵了点,但起码利用信息优势让车找到了可停的位置。
“疲态”之“疲”,有时可能不是真正付出很多治理努力后的“疲劳”,而是没有真正用心用力,缺乏真正的“高度重视”,拖着拖着就疲了。无论如何,有关部门在治理这个问题上,还是应该有点“耻感”:忙碌的民警和招徕生意的黄牛“同框工作”,是不是该有点耻感?杭州是数字之城,但没有足够泊车位保障的数字化,在某些地方把“引导停车”的信息对称功能拱手让给了黄牛,大家都双手一撤对黄牛没办法,相关部门是不是应该有点儿羞愧?
泊车难就改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