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走海滨公园到天主教堂的路线,一定不会错过这栋鹅黄色的小楼。看到它的第一眼,你会觉得它和周边格格不入。门窗仿哥特式,采用大量的浮雕工艺。正门为弧形台阶,二、三层楼前部均有欧式花栏围廊。筑有钟楼,第二眼,你在品味这种“法式风情”时,又会因红棕色的木质门窗隐约品出了一丝“中式”的味道。
它就是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坐落在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海滨公园对面。
你可能不知道,“广州湾”这个旧称背后有着怎样一段屈辱的历史,也不知道这栋黄色小楼,已经在这里吹了百年的海风,但你一定知道,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写的组诗《七子之歌》。
189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瓜分狂潮中。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目睹列强侵略,国土沦丧,于1925年3月创作组诗《七子之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希望警醒民众振兴中华,收复失地。
组诗中的“广州湾”不在广州,而在湛江。
1899年,清政府在法国胁迫下签订了《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湾)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支那管理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法国强租“广州湾”长达47年。1945年中国收回“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改名“湛江市”。
1920年前后,“广州湾法国公使署”迁址至此,它如今已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当我们踱步于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宛如开启了时光隧道,鲜活地展现出“广州湾”的百年沧桑变迁。从租借之初的无奈与悲怆,到抗争时期的热血与激昂,再到回归祖国怀抱的狂喜与振奋,一切都在这里徐徐铺展。
在历史的“隐秘角落”,它无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而历史正刻画了这座城市的根与魂,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情怀。
策划|郑华如周乐瑞
统筹、主持出镜|郑紫薇
文字|文雅戴小媛景东升
拍摄|赵翊辰
剪辑|戴小媛林润祺
场务|许伟瑜
造型道具|龙丽丽
歌曲鸣谢|湛江合唱团女声团
资料提供|湛江市历史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