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2024年上海市“好记者讲好故事”首场宣讲会在上海报业集团举行,8位活跃在上海新闻工作第一线的记者,以可见可感的自身经历和难忘故事,带来他们对新闻工作的思考和理解,分享了各自在新时代做好一名记者的生动实践。
今年,解放日报近百位记者分6路前往全国16个省区、近60个县市,在国道沿线开展寻访,完成了“大国之道”融媒体报道。“只有真正走上一条条具象的路,见到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之变、治理能力之变。”从坚守39年将沙漠变为绿洲的治沙人,到签满受访者名字的旗帜,再到边境线战士的一件作战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点栏目主编王潇分享了采访中难忘的点点滴滴,“努力打造头部时政平台,我们不会忘记自己最重要的使命,用最扎实的采访、最深刻的洞见、最平实的话语,诠释大国之道,弘扬大国之道。”
129637公里,这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王琼过去一年的飞行里程,宣讲活动这天上午,她刚刚乘飞机从云南赶回上海。她所负责的《情义东方》工作室,聚焦上海东西部协作及对口支援工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3年来,云南省内上海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106个县,她已走过69个。今年,王琼在云南怒江度过了在对口支援地区的第一个中秋节,“最初只是去工作,现在去对口地区就像回家一样。温暖的拥抱让我们把彼此都当成了家人。”
坚持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移动互联网时代,怎么样才能继续天天接待老百姓?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从今年大年初一开始,每晚进行100分钟公益直播,迄今已直播超过300天。他一边用通俗表达解读民生政策,一边在线解答民生疑惑,当好政府和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仅一个“助老打车券”问题,他在直播间就回答了超过1000遍……“因为是接待,因为是陪伴,所以不能缺席。”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作为闵行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徐悦见证了这个“家”的发展。在一次次深入采访中,她与这里的建设者管理者们成为了朋友,并在现场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报道发出后收到大量网友的真诚留言,大家分享了一样的感受:在上海很温暖,要好好奋斗,让小家幸福、国家强盛。”
去年4月,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首席记者王选辉与两名同事跟随中科院科考队,登上海拔6500米的珠峰绒布冰川,持续26天以第一视角实地记录中国科学家开展的冰川科考工作。面对低温、大风、高原反应、发烧和长时间徒步等一系列的考验,他们始终没有掉队,顺利完成报道任务。“作为一名中国记者,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的中国贡献被世界看见。”王选辉说。
敢于主动发声、善于讲好故事、勇于抓住热点,是主流媒体不变的追求。“近年来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愈加复杂,与其被动,不如主动表明立场。”2021年,做了15年传统电视人的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国际新闻部主编章一叶转型新媒体,打造个人国际时评IP《环球叶问》,推出了《为什么美西方老拿新疆说事儿》《佩洛西窜访台湾五宗罪》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报道,表达中国的立场和价值观。
当前媒体正经历深度融合转型,每个记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文汇报社会政法部主任顾一琼看来,每个人面前也都打开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她与同事们开设“冲呀花花采访团”融媒工作室,聚焦中外交流、民间交往,制作相关短视频近100条,不少都获得全网“10万+”阅读量。她表示,面对改革,要始终葆有新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应该满怀信心,也理应大有作为”。
宣讲团成员们的精彩演讲,引发现场聆听的记者们的共鸣。“看到许多传统媒体人都在转型发力新媒体,非常感同身受。”解放日报记者戚颖璞对宣讲者们主动应变的转型故事印象深刻。解放日报记者邬林桦则表示,聆听这些有温度、接地气的好故事,深受启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用心感受、用笔记录,展现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坚守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