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毕业人数如浪潮般涌来时,就业市场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以往是老板们向高学历人才抛橄榄枝,现在则是在办公室坐挑选高校人才的简历了,“毕业即失业”这句话也被同学们口口相传。
在家长们眼中,私企月薪1万永远比不上体制内薪水3千,以前学生们不懂里面的区别,现在懂了也没啥用。如果学生尚未毕业倒还有机会,毕竟有应届生这个身份在,上岸率还是会高出很多的。
面对与日俱增的报考人数,公务员队伍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除了要有亮眼的学历外,还会结合学生的成绩、个人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即便如此也没有劝退学生报考的热情,考生人数仍在大幅增加。
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考公上岸已是祖坟冒烟,至于以后的晋升大多都是抱着尽人事看天命的态度。不过这都是未上岸前的想法,等真正考上了谁不想着往上升一升呢,要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可不是好士兵。
体制内虽然以复杂的人情世故出名,但其晋升机制却是相对公平的,学生只要达到考核标准就有晋升的机会。只不过这个要求是很难的,除了要有所建树外还得熬资历,当然凡事也有例外,否则哪来的那些年轻干部呢。
考公的同学们都知道,除了要专心备考外,对于体制内那些“风云人物”也要有所了解。因此体制内的有头有脸的领导需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下面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自己,可得起好示范作用。
河南省的一个女干部火了,一头短发十分干练,长相端庄颇具“国风”。她就是陈向平,1970年出生于河南,在那个人才匮乏中专生都是文化人的年代,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河南财经学院。
本科期间攻读了国民经济学,这种专业虽然并不常见,但一听就是跟公务员岗位对口的专业。在校期间,她对于专业知识上的学习从未放松,毕业后直接在当地一家经济研究所担任了经济师一职。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她很快就得到了提拔,仅两年的时间就坐上了综合处主任科员一职。虽然那个年代能考上本科已是人才,但为了继续提升个人能力,也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她选择在学术上继续深造。
在拿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毕业证书后,她又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并于三年后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工作多年后仍不忘提升自己,陈向平的求学精神堪称楷模。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再加上高学历,她在进入到市场委班子后不久就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今年更是正式成为了平顶山市委书记。真是应了那句话,付出的努力或许回报在当下,却可以受益于未来。
多数学生想考公都是奔着一种“摆烂”心理,上岸后想的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终于可以“摆烂躺平”了。尤其是普通家庭且学历一般的学子,早在上岸之时就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养老计划”。
其实这也是信息不对等导致的,很多学生都以为要想晋升就得家里有人,否则不管自己多努力都没有机会。然而纵观体制内的那些领导,还是有很多人是凭借自己努力走上去的,但就工作后读研、考博这一点,就很少有学生能做到。
笔者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做好自己,大学生需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在工作后更不要忘了提升自己,白天做好日常工作之余,晚上回家可以多看看与工作相关的书籍,对于公务员来说,人情世故这块就得多上心。
学历固然重要,但能力以及工作态度也是重要因素,这些需注意公考对学生学历的限制已在不断放宽,但为了避免对高学历人才产生的不公平性,部分岗位只招高学历人才。在公考内卷的程度愈发剧烈下,体制内的清华北大类高材生也不在少数,对此普本生也别自卑。
虽然学历是很重要一关,但工作能力以及态度也是重要因素。如果大学生能够好好表现,得到领导的青睐,晋升也只是早晚的事,虽然用时可能会稍长一些,但对于自己而言这也是一种提升。
【笔者寄语】
虽然体制内晋升的标准,但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教育经历,陈向平的晋升速度并不慢。而她也有两幅面孔,工作时她是一丝不苟的女强人,私下里却很平易近人是同学们的好榜样。
9527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大家已经难以分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