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践行者(新视野·聚焦医学人文(5))

人民资讯 2024-12-10 05:35:14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韩霜雪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2月10日

第09版)

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对未来3年医学人文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

在加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方面,文件提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容,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服务;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及社会爱心人士等,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和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帮助患者及家属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提升医疗效果,促进公众健康的职业活动。发展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是改善医疗服务、彰显医学人文、促进医患和谐、实现医学模式转型的务实举措。

在北京同仁医院,就有这样一支“医务社工+社会志愿者”队伍。他们是老年患者的“眼睛”“耳朵”“拐杖”,持续给予老年就医群体有温度的服务。按照医院规定,我们建立了社会志愿者“招、考、训、用”标准化管理流程,制定了“双五星认定”“服务满50小时颁发证书、满300小时发放印制个人姓名的志愿者服装、满1000小时发放医院胸牌”等精神激励保障机制;医务社工需要前期调研患者及家属的就医需求、医务人员的工作要求,然后,带领志愿者介入老年眼科患者陪诊服务,在诊前、诊中、诊后提供服务,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服务和小组活动,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公益性、预防性、支持性、照护性、发展性健康社会服务。

在眼科门诊,我们经常能遇到独自就诊,或是老两口互相陪伴来就诊的老年人。鉴于医务社工在志愿者管理、沟通协调、资源链接、传播倡导、社区宣教等方面可以发挥专业优势,我们探索建立了“医务社工+志愿者”的老年眼科患者陪诊模式,特别是探索老年群体互助服务和老年群体反哺社会的志愿服务,提升老年群体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比如,来我院白内障中心分诊台咨询的老年患者,只要是超过80岁,或者超过60岁夫妻陪伴以及独自就诊的,医院专职医务社工都会主动提供陪诊服务,让老年群体感受到医院的关注、关怀、关爱。

就这样,以“医务社工+志愿者”为抓手,我们将社会工作融入基层治理,为医疗领域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健全社会参与机制贡献力量;医务社工通过专业的小组活动或个案服务,可以把陌生的医院环境转换为亲切的关爱氛围,有利于构建适合老年人情感特点的人文关怀文化圈,创新医院服务,提高适老化建设水平。

近几十年来,我国医学科学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健康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但科学技术和医疗资源的有限性,使卫生健康工作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医学技术的发展,既要向未来科学技术要答案,更要向传统人文精神求回归。医护人员通过诊疗解决病患生物层面问题,医务社工则通过专业心理辅导、资源链接等回应病患心理和社会层面诉求,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和人文医学精神的实践,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务社工不愧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践行者。

(作者为北京同仁医院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社工部)高级政工师、副研究员)

0 阅读:0
人民资讯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