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最新成果!30万年前的古人类喜欢吃什么?动物化石出土揭示华龙洞人食谱

环球网 2024-12-10 07:57:41

12月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考古发掘队发布了华龙洞遗址考古的重大进展。最新成果提出,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

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1988年底。自2013年以来,联合考古发掘队进行了多次系统发掘,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包括1例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以及超过80种的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

根据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

华龙洞人的面部和下颌部已经开始向智人演化,其特征为面部扁平、眼眶较高、头骨纤细化、出现了智人标志性特征——下巴的雏形。华龙洞遗址最新一次发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在我国首次发现的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这对于了解东亚古人类的演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跖骨(化石)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这个化石对于探讨当时人类行走的方式以及身高,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首先进行测量分析,然后进行形态特征的描述,另外采用CT的方法对内部骨小梁的结构进行研究,来探讨他和现代人的区别。此外,还要跟世界各地同时代的一些人类相同部位进行比较,进一步论证当时人类的行为方式。

动物化石出土

揭示30万年前华龙洞人食谱

华龙洞遗址坐落于安徽省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梅源山的南麓。遗址系一处坍塌的溶洞,周边呈现低山——丘陵——湖泊——平原地貌景观。在今年联合考古发掘队的新一轮发掘工作中,除出土了11件人类化石外,还发现了40余件石制品、61种哺乳动物化石和3种爬行动物化石,以及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骼碎片。

据专家介绍,在华龙洞遗址发现的化石中,动物种类众多,涵盖猕猴、大熊猫、水鹿、大额牛等,其中食肉类动物就有18种,包括黑熊、棕熊,老虎等大型的食肉类动物。

吴秀杰表示,可以推测,在华龙洞遗址居住的人的个体数大概在20个左右,是一个很大的家庭。我们发现了6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说明了当时这里生活环境是非常好的。当时人类捕食的主要对象还是食草类(动物)为主,比如大额牛、鹿类等。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乌龟化石,龟壳上有很多切割砍砸的痕迹,这个地方离长江比较近,说明当时的人类就把乌龟捕食过来,当成食物。

虽然从已出土化石的数量来看,华龙洞人的食物来源主要以草食类动物为主,但结合大型肉食动物骨骼碎片上人工切割砍砸的痕迹,可以推测这些肉食动物并不是在野外死亡后被获得的,而是由华龙洞人狩猎所得,这表明当时的华龙洞人已经具备集体狩猎大型肉食动物的能力。

华龙洞遗址

为人类起源演化研究提供新方向

随着华龙洞遗址的研究不断深入,华龙洞人被证实为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也为当下人类起源演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和新的方向。

人类演化研究中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古人类化石证据,目前,距今约30万年前后这一时间节点,保有较为完整特征的古人类化石主要在非洲等地区被发现,而在东亚地区出土的同一时期古人类化石中,仅有华龙洞人的化石保留了完整面部特征并展现了与现代人高度相近的特征。对华龙洞遗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或将为人类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30万年(前)这个节点,对于理解现代人的起源是非常重要的。古人类的研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开,其中化石发现是基础。华龙洞人类化石的发现能够给我们提供相对完整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30万年前东亚古人类的面貌是什么样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也有学者认为现代人起源的地点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华龙洞遗址对于我们理解关键的人类起源的时间节点的演化,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0 阅读: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