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彭茜
鼓点渐起,两条由稻草编织的巨龙缓缓“苏醒”,在舞龙人的操控下,时而盘旋上升,似要直插云霄;时而低吟游走,宛如游龙戏水……灵动与威严,此刻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沐川草龙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4年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沐川草龙:让一把稻草‘脱胎换骨腾云驾雾’”成功入选,古老的艺术、匠人的智慧,在新时代依旧闪烁着耀眼光芒。
化草为龙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境内,是一种由稻草编扎而成的龙灯,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沐川草龙的制作,需要从当年收割的稻草中精选无斑点、呈金黄色的稻杆,经过熏蒸、烘干、防虫防霉变处理等环节,直到颜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绿色和金黄色。制龙人用本地竹篾扎出龙骨架,将精选并处理好的稻草在龙身上依次上草,通过编、织、镶、绕、缠等10多种工艺,逐渐显现出龙须、齿、舌、上颚、下颚、龙角、胡子、鼻及火焰等部位。
可以说,沐川草龙成品精、妙,从诞生到呈现更显奇、神——“精”在龙头、龙身、龙尾设计精巧;“妙”在龙眼、龙须、龙角、龙爪活灵活现;“奇”在草龙的舞姿奇特,变化多端;“神”在人龙合一,形神兼备。
走进沐川草龙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彬的编扎工作室,在众多的草编作品中,一只全新的龙头呼之欲出。陈焕彬介绍,新编扎的这条草龙成型后长达32米,龙头高0.75米。“编扎这样一条草龙,最难的就是龙头、龙爪等部位,其中仅龙头的编扎就耗时近2个月。”在陈焕彬看来,制作越难的部位,越能体现龙的逼真。
怎么化草为龙?在与沐川草龙相伴的30余年里,陈焕彬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用竹子和稻草,扎出龙的鼻子、鼓如铜铃的眼、贲张的须以及尖锐的牙齿;覆盖龙身的稻草,要剪出整齐的幅度,形成龙的鳞片……所有的制作没有草图可言,唯一可依仗的,就是工匠的悟性和日积月累的手艺。
长红不衰
“沐川草龙传承百年、几经演变,由草把龙到网状龙再到鳞甲龙,日臻完善,形象逼真,独具艺术魅力。”陈焕彬说,此次成功入选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既是对沐川草龙编扎技艺的认可,更是对一代代沐川草龙“守护者”的褒奖与鼓励。
沐川草龙长红不衰,在陈焕彬看来,离不开的是其深厚的乡土气息。过去,每逢年节,就会有人邀请陈焕彬的长辈带着草龙到街头舞耍,草龙凌空而起,人们欢呼雀跃,是他记忆里最好的光景。如今,这样的热闹似乎淡了些,但沐川草龙也跳出了龙的限制,有了更大的发展。
陈焕彬和女儿陈丽燕在继承沐川草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遗的创新发展,推出了新颖的草编灯具等文创产品,引导激励更多人参与到沐川草龙的保护传承发展中来。
在陈丽燕任教的沐川县中等职业学校,草龙社团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之一。陈丽燕说,随着孩子们的编扎手艺受到市场认可,订单也如雪花纷至沓来。
据了解,近年来,沐川草龙积极走进学校、社区,而礼品龙、草编灯具等也成为沐川县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受到群众认可和市场青睐。
“龙的传人”
2013年,由沐川县创排的大型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首演,4条沐川草龙让人眼前一亮。以金银两色为基调,草龙在夜空里尽情舞动,展现独特的非遗风采。
2022年,沐川草龙参与中央电视台《云聚中国年》节目组的拍摄,出席“庆丰收迎盛世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及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颁奖晚会暨乡村嘉年华演出活动。
2023年,沐川草龙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文艺演出类),沐川草龙大拜年活动被纳入2023年四川省重点乡村文化活动名录。
……
每逢表演,训练有素的舞龙人描花脸、裸上臂,着草帽、披草肩、系草裙、穿草鞋,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按照传统程式激情舞耍,将沐川草龙精、妙、奇、神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很多表演者都是兼职人员,他们平时可能是机关工作人员、教师、三轮车夫,甚至快递小哥,但是一旦有沐川草龙表演的召唤,他们就会化身为‘龙的传人’。”在陈丽燕心中,沐川草龙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沐川人的关爱,这条来自乡土的“龙”早已经飞入千家万户。
近年来,沐川县以“龙”为媒,不断促进沐川草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农耕博物馆等平台窗口,结合乡村特色和草龙制作体验打造特色文旅项目,吸引了更多游客来沐川打卡,促进当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同时,开发草龙文创产品、打造“草龙+”沉浸式观影体验、开展草龙研学等一系列新的场景和业态,为沐川文旅市场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