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大多数的农田已鲜见农民劳作的身影,而在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大刘村冬暖大棚里,却是一片忙碌,村民们正忙着为刚刚长出嫩苗的鲍芹浇水。
在一处鲍芹苗前,大刘村党支部书记张光强仔细观察着苗的长势,叶子的形状……去年,他带领村民开始研究“两菌一菜”轮作式种植模式,让大棚“不空档”,土壤“不重茬”。从那以后,跟着他种菜的村民收入提高了,村集体的收入也高了,他蹚出了一条推动乡村振兴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两个大棚试种6万多株芹菜
12月6日,在大刘村的冬暖大棚里,两三名村民正在地里观察菜叶,他们有的浇水有的除草。此时的芹菜苗一片绿油油,长势喜人,张光强说,再有一个月,这波芹菜就可以收了,收割之后每四十斤左右装袋,放入冷库窖藏。
“经过窖藏之后的鲍芹,不仅无丝无渣,而且鲜嫩甜脆。”
这是大刘村今年头一回种植鲍芹,之前村里种过西红柿,今年上半年鸡枞菌采收后,张光强走访了地形地势条件类似、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邻近山区村,并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鲍芹市场价值和消费者认可度高,而且具有生长周期短、管理养护简单、经济效益可观等优点,种植前景十分不错。
“通过多方考察,我们与章丘的山东伟丽有限公司合作,企业承诺保底收购,价格随行就市,这样我们根本不用担心销路问题。目前两个大棚种植了6万多株,产量能达到1.25万公斤,预计元旦前将陆续上市,春节期间将达到上市高峰,一个时间差打下来,销售价格能比应季时高出许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张光强说。
推行“两菌一菜”轮作式种植模式
自去年起,大刘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试行“两菌一菜”轮作式种植新模式,实现了大棚“不空档”,土壤“不重茬”,蹚出了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我们就是想着春种鸡枞菌、夏种西红柿、秋种叶类菜、冬种羊肚菌,这样发展四季生态循环农业,有效调节土壤肥力,利用土壤养分,达到增产增收,实现一年四种四收。”张光强说,去年,村里合作社种植的鸡枞菌产量达1万公斤,增收25万元;种植羊肚菌产量达1000公斤,增收10万元,种植西红柿产量5000万公斤,增收7万元。
“通过这样一种种植模式,我们村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预计今年年底,将总增收45万元,实现村民、集体双增收。”张光强说。
据介绍,今年村里种植的水果西红柿售价每千克在16元至20元,鸡枞菌和羊肚菌更是不愁销路且价格不错。
猕猴桃销往全国以品质圈粉
在大刘村,不仅有“两菌一菜”,还有猕猴桃。
2012年,张光强在济南农村率先尝试种植猕猴桃。当时,他流转50亩山坡地种下了1万棵猕猴桃,果树成活率在95%以上。2013年3月,他成立了济南市第一家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长清区泰和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带动村民加入,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
大刘村地处泰山北麓,得天独厚的水土加上科学管理,成功孕育出一方好品。“口感非常好,而且营养价值高。”张光强举例道,每100克品质较好的猕猴桃中含有1.2毫克的铁,而泰和猕猴桃的铁含量是普通猕猴桃的3倍到4倍。
好品质是张光强打开泰和猕猴桃销路的底气,而早年在外闯荡的他还是跑市场的一把好手。“咱们的猕猴桃从没出现过滞销,果好吃只是一方面原因,畅销也离不开12年来的客户积累。”他说,吃过这个果的朋友,会推荐给他的朋友,泰和猕猴桃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现如今,猕猴桃、鸡枞菌、羊肚菌、西红柿、鲍芹……大刘村的农业产业越做越多,越做越大。下一步,村子还将继续扩建3—5个大棚,种植其他蔬菜菌类。
“我是大刘村人,希望我们村子可以发展得越来越好,看到村子好了,村民富了,我也跟着开心。”张光强笑着说,他已经在村里工作了十多年,“我觉得我还年轻,还能继续为村里发光发热,继续带村民一起致富。”
记者:李焜染摄影:李焜染摄像:王春鹏剪辑:王春鹏编辑:韩璐莹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