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合作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在广州南沙开幕。
大会上,嘉宾们分享了气候投融资实践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气候变化标准联盟成立。
12月8日,以“全球合作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在广州南沙开幕,中外嘉宾济济一堂,分享气候投融资实践经验,凝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
作为全国唯一由“金融+生态”双牵头的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南沙正发挥“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平台优势,着力打造国际气候金融中心。当天,南沙正式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气候变化标准联盟,将凝聚气候投融资生态圈强大合力,协同推进湾区气候投融资工作。
加快推出更多绿色期货品种
“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助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大会致辞中表示。
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支持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项目政、银、企对接,探索气候投融资新模式、新路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气候投融资产品和工具,研究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南沙正是我国首批23个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之一,创新“金融+生态”双牵头机制,大力推进气候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
一头连着绿色发展,一头连着资金融通,气候投融资如何以金融手段撬动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据了解,广州着力支持位于南沙的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发展,推动工业硅、碳酸锂期货期权成功上市,截至目前累计成交额超过15万亿元。
“广期所首批16个研发品种中,超过半数与绿色相关。”广州期货交易所董事长高卫兵在会上介绍,当中包括碳排放权、电力等重要战略品种及工业硅、碳酸锂等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特色品种,也包括咖啡、高粱、籼米等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等“一带一路”的区域特色品种。高卫兵表示,“希望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形成公开、透明、连续的碳价信号,帮助控排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履约。”
为进一步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李高建议,要着力提升气候投融资项目质量和加强产融对接,集中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主动对接实体经济,以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为抓手,构建高效的政银企合作机制,大力挖掘和培育高质量的气候友好型项目,为项目融资提供增信担保、风险分担、再贴现补贴、创新奖励等各种形式的支持,推动气候效应显著的项目尽快落地。
以标准助推构建大湾区绿色金融生态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依托南沙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的机遇,广州也着力强化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推进南沙国际气候金融中心建设。
2023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南沙便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平台”,聚焦氢能、储能、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四大领域,以香港作为通道,吸引更多境外资本“走进来”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据南沙统计,目前,该平台累计征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项目规模超570个,总投资需求金额超1500亿元。
今年6月,由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工作局、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中心和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香港品质保证局、澳门银行公会等10个单位共同编制的全国首套“穗港澳”气候投融资地方标准《企业(项目)融资气候友好评价规范》发布。该标准紧密结合大湾区气候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构建了具有国际化特色、与产业深度结合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与评估体系,为鼓励金融资源要素和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务院于今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赋予了大湾区又一个重大使命。
为推动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携手港澳共同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此次大会现场,南沙正式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气候变化标准联盟。“通过联盟进一步推动大湾区整体性地应对气候变化,如同‘串珠成链’,有利于提升气候研判标准化”,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柳艳香向南都记者表示,期待该联盟牵头制定出更多高质量的工作标准,促进各成员共同遵守和实施,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
“以南沙为代表的大湾区,依托跨境金融合作和政策支持,正在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认为,澳门可以在三个方面积极作为:一是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开发绿色债券、碳信用等绿色金融产品;二是深化国际合作,通过澳门的中葡合作平台,深化与葡语系国家在绿色技术、清洁能源的合作;三是加强政策对接,提高区域内绿色投资的透明度和吸引力。
加强全球合作离不开三大层面
展望全球气候治理,唯有携手,方能致远。赵英民指出,生态环境部要以务实合作助力气候投融资国际行动,“积极参与气候投融资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互联互通,加强气候投融资国际交流和经验分享,探索在国际碳市场预期下的气候投融资的合作新空间、新范式,继续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大会发布了《中国·南沙全球合作伙伴应对气候变化倡议》,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低碳服务伙伴关系。首批加入伙伴关系的有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等政府部门,柬埔寨区域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与气候变化绿色大学等研究机构,以及澳门国际绿色环保产业联盟、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管理委员会等行业组织和企业的代表,共计23家中外合作机构。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看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核心技术是加速能源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他提到,全球已有30多个经济体建设了碳市场,未来让这些碳市场互联互通,对解决全球碳中和的关键技术、关键材料问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应用层面。技术投入市场后,需要装备加以应用。三是规则标准层面。贺克斌认为,要进一步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互联互通,破解不同标准下的国际合作壁垒,将各地区的技术、资源和产业优势充分融合发展,才能有力推动世界经济从依赖传统能源逐渐向新能源转变。
通过气候变化标准联盟进一步推动大湾区整体性地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提升气候研判标准化。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柳艳香
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敢为人先,如今率先采取重要行动,共同促进国内与国际规则标准衔接,有望推动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