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网络社交,家长该怎么办?|细说心语·一周热话题

羊城派 2024-12-11 09:33:34

一周热话题

儿童网络社交再次引发关注。日前,澳大利亚联邦参议院投票通过了对该国16岁以下人群实施社交媒体禁令的法案。根据这一法案,16岁以下未成年人即使获得家长同意,也不能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对存在系统性违规的社交媒体平台,最高可处以4950万澳元,约合2.3亿元人民币罚款。该法律将在一年后生效实施,澳大利亚将成为全球对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立法最严的国家。

此举引发热议。不少当地家长觉得这是好事,可以避免孩子沉迷网络社交;但也有家长对于法案的具体实施力度存怀疑态度,担心孩子即使不玩社交媒体,也会玩游戏,游戏之中一样可以交友、组团,防不胜防。

社交媒体如微信、抖音等对青少年到底有何影响?家长到底要如何介入和干预?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科学地上网?

从基本心理需求入手,把孩子从网络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

在这个网络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时代,孩子们容易沉醉在网络社交的“花花世界”,这让不少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归属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容易到网络中去寻求替代的心理满足。”梅州市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杨蓉老师表示,家长要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尽量满足孩子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才能让孩子尽可能少上网。她给家长提了以下建议:

1.知己知彼,摸清“敌情”满足归属需求。遥想当年,家长小时候玩的是弹珠、跳皮筋、踢沙包,现在的孩子玩的是微信、微博、各种小游戏与社交平台。家长首先得放下架子,好好研究一下这些让孩子们痴迷的玩意儿到底有啥魔力。是能和小伙伴畅聊各种新奇玩意儿?还是能在游戏里当“超级英雄”?家长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在吸引孩子,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满足孩子的归属需求。

比如,孩子沉迷某个游戏社交平台,家长也可以去注册一个账号,去看看里面的世界,从而和孩子成为朋友,有更多共同语言,也能更好地接纳和理解孩子。

2.约法三章,立下“规矩”满足自主需求。知道了孩子为啥沉迷后,家长就该和孩子好好谈谈了。这时候,家长得像个严肃的法官,与孩子协商签订一份《家庭网络社交使用条约》,使孩子明白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孩子也有参与权和决定权。

比如可以试着这样订立条约:一是实行电子产品“宵禁制度”,晚上不能带入卧室;二是使用电子产品必须在公共区域(如客厅、饭厅等);三是约定好上网的时间,超时了就得接受“惩罚”,比如减少零花钱或者多做一些家务;四是哪些网站不能上,哪些信息不能随便透露,都得一条条写清楚。在安全规则的范围内,孩子可以自由玩耍,出了这个范围,就不允许了。

3.转移视线,创造“乐土”满足胜任需求。孩子为啥沉迷网络社交?就是有趣好玩!家长得想办法让现实生活比网络更有趣,才能让孩子不沉迷网络。比如,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来一场亲子野餐,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或者全家一起动手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孩子负责洗菜、摆盘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劳动的乐趣。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和户外运动,如绘画、书法、足球等,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孩子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烦心事,比如和小伙伴吵架了,或者被人嘲笑了。这时候,家长就得像个温暖的港湾,让孩子尽情倾诉,耐心地听孩子说完,然后给他们一些建议,告诉他们怎么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点点进步,比如考试进步了几分,或者学会了一首新曲子,家长就要像个超级粉丝一样,使劲表扬孩子,让他们知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棒的,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成就感,也会更愿意投入到现实生活中来。

杨蓉强调,在这场与屏幕使用时间的较量中,家长要明白,自我管理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的“马拉松”。内因的自我约束与外因的积极推动,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家长要坚定信念,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助力下,一定能够帮助孩子摆脱屏幕的过度束缚,重新找回健康、充实、有意义的生活。

策划|龚丹枫陈晓璇徐航航

统筹|卫轶何宁

指导单位|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专家成员|全省心理教研员及一线教师

(此文特别感谢梅州市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杨蓉老师的专业指导)

0 阅读:2

羊城派

简介: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