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绪“躲猫猫”的单人沙发,我也想拥有

新京报 2024-12-11 11:28:00

我们的一位作者木土土是很想拥有这样一张单人沙发的,哪怕前不久热门综艺《再见爱人4》的人物、亲密关系和八卦引起许多人热议,她盯上的也是“留几手”葛夕家中的单人沙发。那么,这是为何?

《我爱我家》(1993)剧照。

以下是她的讲述:

它宽大、松软,靠肩处放着女主人喜欢的吐司玩偶,脚下有她爱好的手工编织用品。在家里有这样一个舒适的小空间是很多人的梦想。

与单人沙发同时浮现在我脑海的画面,是热播剧《玫瑰的故事》中的片段:女主角玫瑰在怀孕后的某天,走出家门。她散漫地溜达在街边,什么都没做,只是一个人安静地吃完了一个汉堡。画面平淡,没有台词,却激发了观众真情实感的评论:只有成了家的人,才知道街上的这一口汉堡有多自由。

家庭生活是围城,人们享受着它带来的安定与温暖,又时不时想要静一静、躲一躲。这点旁逸斜出的情绪,是成年人真实的情感诉求,甚至是生理上的诉求。照顾生病的孩子、长辈的母亲,隔三岔五要“给情绪洗一个澡”;吵架了要各自冷静的小夫妻,想要个能“晒晒被子去去霉味”的私人空间。即便在和美的家庭关系中,一些女性每月都会面临经前综合征导致的情绪波动,一些人会因工作压力、股价金价波动等外部因素引发情绪崩溃。一回到家卸下盔甲,好不容易按捺下的情绪更易翻腾。

“但在家又能躲到哪里去呢?”一个朋友无奈地说,“要是这时家里能有个‘躲猫猫’的地方就好了。”那么现在,我邀您坐上这张单人沙发,一起想一想:在家中哪些家具和空间能让成年人重拾躲猫猫的技艺,解决“我想静静”的需求。

撰文|木土土

坐上长了腿家具,

我想跑一跑

坐上沙发,我会先转个方向,让它面朝落地窗或是一个安静的角落。它有轮子就更好了,能自由地跑一跑。若妄想再多一分,希望它能调整高度,高到像个脱离地面的吊床,低到可以让我在家人看不到的地方瘫成一摊无人指责的烂泥。

单人沙发是家庭生活中实现个人短暂逃离的最小单位。即便如此,在寸土寸金的都市家庭里,拥有它也非易事。所以,满足洗浴、如厕需求的卫生间勉为其难地成了许多人的私密空间。《再见爱人》里,嘉宾们挤在狭小的卫生间,安慰情绪崩溃时躲进去哭的麦琳。影视作品中,如电影《抓娃娃》,马继业小朋友从小就知道要往马桶水箱里藏东西。

《抓娃娃》(2024)剧照。

如何能缓解小小卫生间身兼多职的压力?咱们不妨在其他家具上动动心思,比如主卧的床。脱口秀演员思文曾以“睡上下床的兄弟”来调侃自己与前夫之间的夫妻关系。这需要勇气。尽管存在作息时间不同、哄睡孩子、打呼噜等诸多问题,许多人还是不太接受夫妻分床而眠。但诚实地讲,我们真的没有那种,终于结束了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就想一个人摊在床上好好睡一觉的时候吗?

我有,这样的状态下我只想一个人摊在床上,像一个放线菌。放线菌,我在初中生物课本上学到的概念。它的菌落周围布满辐射状的菌丝。初中的我把它理解成了一个摆成“大”字呼呼大睡的人。而在光学显微镜的观察下,它有点像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在海边四肢狂舞的样子。这个偏僻的知识点几乎没有考过,我却记了快四十年,因为能睡成一个放线菌,始终是我对美好睡眠的具象理解。

一个成年人要实现放线菌式的睡眠,只要半张床就够了。所以,我一直有个十分好奇却不知如何开口的疑问——有没有人想过,主卧的床要是能被劈开,分成两半就好了。这个荒谬的想法,竟然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应:手工耿的夫妻分分合合床!

博主手工耿在社交媒体上发的“夫妻分分合合床”。

2020年,被粉丝爱称为“发明界的泥石流”的千万粉博主手工耿,做出了一个“夫妻分分合合床”。更严谨地说,这是一张“夫妻分分合合&藕断丝连床”。它利用底部的推拉装置实现了一张双人床在一分二、二合一之间的自由转换。这个实现“大床房到标准间的转换”的发明,让我忆起多年前旅行时的神奇体验。我和好友走入订好的酒店双人间,看到工作人员正把一个大床推开,分成两半、更换床垫,这个戏剧性的画面堪称比耿老师更早一步对大床分合哲学的探索。

耿老师的发明都极具现实需求(但同时没有什么用)。他设计分分合合床的原因之一,是市面上的床千种万种(如智能床、理疗床、子母床、上下床),却少见夫妻床的分合功能。我们的文化传统信奉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想分开一张夫妻床,比沉香救母劈开一座山还难。不过近些年,在以夫妻真人秀节目、家庭心理咨询类节目为代表的公共舆论中,夫妻分床、分房的生活方式,家庭生活中的独立空间等新话题陆续出现。或有朝一日,分分合合床不再只是一个搞怪搞笑素材,而是大大方方地摆在家具卖场,成为任君挑选的大众家具。

《托斯卡纳艳阳下》(UndertheTuscanSun,2003)剧照。

钻进衣柜,

今天我不打算出来

如果说一生二、二合一的床体现着家居设计的哲学,衣柜就是家居童话的主角。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衣柜,它是最实用的收纳家具。因为太实用,人们还会因衣柜里的空间分布、衣服多少产生争吵。但童话会告诉我们:衣柜还可以躲猫猫。

动画片《哆啦A梦》(1979)画面。

在童话与魔幻故事中,衣柜是神奇的地方。魔幻小说《纳尼亚传奇》中,衣柜是通往异世界的通道。漫画《哆啦A梦》中,机器猫就睡在大熊家的衣柜里。我从小就有衣柜情结。童年时期我的房间里放着父母结婚时打的老式衣柜,镜子下方画着国民床单上的那种凤穿牡丹油彩图样。镜子一角是坏的,黑乎乎一片,我带着关于衣柜黑镜的种种幻想度过了童年,那一角和衣柜里的世界是我精神世界中一个奇特的碎片。然而随着我努力变成了一个靠谱的成年人,它们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今年,换季整理衣物时,面对空出来的衣柜,我好像突然受到什么指引,迈进去,缩成团,像一个仓鼠钻进笼子:我钻进了寻常的衣柜。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奇特的“混合口味”,夹杂着成年人做幼稚行为的羞耻、重遇童年幻想的亲切、新空间的吸引力。如同喝到了猴面包果与酸角味的怪汽水,一口下去,奇怪但快乐。我把户外野营的小箱子和茶具抱进衣柜,在舒适的小空间里安宁而自由地待到了傍晚,仿佛摸到了“阿贝贝”(个人使用许久,产生依恋感的物品,如毛绒玩偶),又似乎切开了一颗明黄色的柠檬,闻到了清新的气息。

我不好意思和别人分享这次关于衣柜的滑稽行为,只是独自寻找到更多衣柜奇遇。我读到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小说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短篇作品《衣柜》。一对夫妻在淘回一个旧衣柜后,妻子在无数个脆弱时刻躲进衣柜不想出来,最后干脆和丈夫一起彻底住进了衣柜。我回想起多年前曾迷恋的英剧《九号秘事》。它第一季的经典开篇《沙丁鱼游戏》就是一个发生在衣柜里的戏剧性的复仇行动。就连最近大热的穿书奇幻剧《永夜星河》也有衣柜,在一个虚拟空间里,主角子期对着一个衣柜找回了书外真实的自己。

《9号秘事》(InsideNo.9)第一季(2014)剧照。

然而现实生活中,衣柜只是衣柜。手工耿老师也没有做过那种可以钻进去寻找快乐的衣柜。作为粉丝,我认为他的许多作品,譬如夜里看恐怖片不害怕的地下钢铁安全屋,本质上都在营建能安慰自己的单人空间。所以,能否再做一个躲猫猫衣柜?它可以和酒店旋转门结合,一个多进制或一分四的空间,人能移步换景,“四时之景不同”。这个想法来自于宫崎骏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魔法师哈尔的家门上有一个四色旋转按钮,对应门外风景各异的四种生活空间。它生动地诠释了哈尔的生存哲学,“刚好够自由地活下去”。这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人生。

从阁楼到密室,躲,

更高更远更强

对躲猫猫的要求再高一点,我想要的就不只是会跑、会分、能藏的家具,还要更多元的家居躲藏空间。

我曾在一部影视剧中看到它变成“现实”。电视剧《安家》聚焦房产中介行业。一个单元剧集中,孙俪饰演的房产经纪人为售出一个少人问津的奇葩户型,对“跑道房”进行了改造。一个亮点是,她为私人空间匮乏的女主人设计了一个秘密空间:由房顶阁楼改造的休息室&工作间。

《安家》(2020)剧照。

“你猜我在这里看过什么?星空!累了烦了,被生活磨得千疮百孔的时候,你不必走出家门,就能拥有诗和远方。”当房产经纪人说着这段话,剧中两位女性一起抬头,看见窗外的一小片蓝天。尽管清醒地知道,这番甜言蜜语是为了卖房,剧中故事是理想化编织,我还是被击中了。

它让我想起一幅油画,爱德华·霍珀的《朝阳》(MorningSun)。一个女人坐在家中床上,抱着膝盖往外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这幅画作被仿制为装饰挂画,在网店的销量很是可观。买家们或许都曾幻想过,一个人从家里的一扇窗看看“远方”。

爱德华·霍珀《朝阳》(MorningSun,1952)。

一个让人能看见蓝天的秘密阁楼,在现代家居设计中不难实现。但换成密室,“我想在家里造个密室”,可能会触动大家对于家庭空间的惯常认知。

《我爱我家》(1993)剧照。

我对家居空间的模糊认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上世纪90年代到千禧年初,反映家庭生活的情景喜剧霸占荧屏,比如经典的国民喜剧《我爱我家》,南方观众熟悉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北方观众熟悉的《东北一家人》。直到现在,我仍能背出经典台词,但要问他们家里哪儿能藏人,我会一脸蒙。我从剧集中看到的那种理想家庭,一家人热热闹闹,家人之间亲密无间。而密室通过设置壁垒制造分割,这种隐匿而超脱的空间与之并不匹配。家居改造类节目也曾影响过我对家居空间的理解。CCTV《交换空间》从2005年播到2019年,横跨我的高中时代至适婚适育年龄。在我的模糊印象中,似乎少有客户提出“我想要一个密室”。

我也不曾想过,80后的我从小被《名侦探柯南》《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少年包青天》等推理漫画、影视作品洗礼过,发生在古堡里、风雪山庄里的“密室杀人事件”深入我心。大学时期,西班牙电影《黑暗面》又奠定了我对家中密室的长久阴影,密室考验人性,而人性经不起考验。再到如今,密室大逃脱、密室剧本杀等实景游戏流行。密室始终与悬疑、推理、惊悚甚至是反腐等关键词相关,与美满的家居生活距离甚远。

《黑暗面》(Lacaraoculta,2011)剧照。

我的改变源于偶然间的新发现——那些在都市家居空间中打造舒适安全型密室的尝试。比如视频网站上的手工大神“Bob”(博主网名)设计的居家密室,以孔雀蓝衣柜为隐秘门面,用桌上小盆栽当电动钥匙。密室内部宽敞,是一个安逸的工作间。我还看到可以刷门卡进入的家居密室。看似平平无奇的门卡在此时极具反差感,这恰说明这间密室既隐秘又日常,融入了居家生活。当Bob的密室作品被搬运到中文网络平台,一个有趣的问题高居评论前列,“她老婆知道吗?”以我之见,这样的“躲猫猫”圣地自然是私用最好。条件允许下,给老婆再造一个。或者,双方制定君子契约,规定密室的使用权限和时间期限。

我还设想过属于自己的居家密室:在高处,猫能来,外表像个大猫箱,比收纳棉被的柜子稍大。这些偏好源于日常体验。在某次打扫柜顶猫窝时,我突发奇想在衣柜上坐了一会儿,回想起中学时独自跑到四五楼走廊上发呆的往事。那时我发现一个真理:人们不习惯往上看,有视觉遮挡的高处,私密而安全。

能跑的沙发,能分的床,能钻的衣柜,能躲人的猫箱,种种胡思乱想,皆能从技术层面实现。难的是,我们认可它的合理性,家庭成员接受它的存在。

《刺猬的优雅》(Lehérisson,2009)剧照。

这要求我们对家庭关系里的“围城时刻”足够宽容,让“躲猫猫空间”成为如抽屉里芬必得一样的存在。我们不妨将“躲”理解成“寻”,在家中寻找一个安全阀,进行坏情绪的缓冲,找回内心的平衡后,重新回到用心选择、悉心经营的家。同时,我们还需温习儿时就懂的游戏规则:时间到了,自己出来,回家吃饭。不让自我调节的工具变成逃避责任的借口。

当有关家庭与婚姻的新一波讨论,升华成公众对现代家庭生活更包容、更多元的认知,它们也将推动家具与家居空间的改变和升级,从而满足现代家庭生活的新需求。疲了倦了的成年人,不妨试试与家人一起,重新定义躲猫猫这个经典游戏的意义:在熟悉的家里,唤醒更好的自己。

作者/木土土

编辑/西西

校对/刘军

0 阅读:5
新京报

新京报

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