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响广东

羊城派 2024-12-11 11:42:3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我们履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同时也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世界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精神力量、筑牢文化根基。

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把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群众基础,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党在领导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坚定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立场是人民立场。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文化强国建设须深植于人民,依靠人民,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第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任务之一。文化发展要紧密围绕人民需要,重视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文化成果普惠全民。为此,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提升文化设施的覆盖率,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资源,推动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更加贴近人民生活。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同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人民既是文化的消费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作,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文化氛围,才能在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为文化发展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表现。第一,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党传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体现。党的领导保证文化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确保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在推动文化繁荣过程中,要深入贯彻党的文化方针,促进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力量在党的指导下,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第二,坚持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应通过教育、文艺创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广泛宣传。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从而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文化。第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既要注重文化事业的繁荣,也要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承担服务全社会、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责任;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文化创造与创新。两者应相互补充,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具体来说,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关键。在改革过程中,须有效破解深层次问题,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高效化与现代化。第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坚定不移地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新自由主义、政治领域的“西方宪政民主”、文化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等,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稳定。第二,优化文化产品供给体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质量。重视基层文化资源的下沉与共享,增强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文化设施投入,确保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改革,促进文化产品多样化,提升文化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支持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借助VR、AR等前沿技术手段,提升文化消费体验,扩大产品的市场覆盖面,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第三,提升文化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市场监控与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文化管理模式,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文化治理,建设形成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的现代文化管理模式。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世界影响力

在全球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立足全球视野、挖掘优秀文化因子,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交流中展现出持久的活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筑牢文化根基。第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强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与吸引力;通过将现实题材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展现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价值;以品牌化运作的方式,打造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全球文化品牌,从而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生命力。第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文化话语权作为一种国家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增强中华文化话语权应提升我国文化的引领力、感召力与凝聚力,力求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广泛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为解决国际社会的共性问题提供富有中华智慧的方案。同时,理论自信是话语自信的源泉。要加强对文化话语权的原创性研究,增强理论深度,特别是要深化对“两个结合”的理论研究和阐释,彰显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第三,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式的国际传播体系。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多层次的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力量和立体式的传播格局,更主动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应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多样文化需求,涵盖不同的层次、领域与形式。要推动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的各个层次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协同传播合力;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数字平台,形成广泛覆盖、多渠道联动的立体式国际传播格局;促进多样化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和谐友爱的国际舆论环境,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曹亚琴宋圣青

作者简介:曹亚琴,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宋圣青,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实证研究”(20YJC71000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项目“广东高校留学生全人类共同价值认同差异研究”(GD22CMK06)的阶段性成果

0 阅读:1

羊城派

简介: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