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读史寻古:采石矶前忆虞公

钱江晚报 2024-12-11 15:28:40

潮新闻客户端许伟平

近日读《宋史·虞允文传》,深为南宋文臣虞允文在采石矶以一万八千宋军,击败金主完颜亮率领的四十万大军的事迹所震撼,兴起之下,即刻乘高铁前往马鞍山寻访采石矶古战场。

采石矶位于安徽马鞍山市区西南7公里处,又名牛渚矶,与湖南岳阳的城陵矶、南京的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采石矶山势险峻,绝壁临江。它扼据长江南北要冲,是安徽东部门户,又是六朝古部金陵(南京)西南的天然屏障。江东豪杰,欲取中原,由此渡江;中原群雄,若取江南,必克采石。故采石矶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这里曾发生过二十多次著名战争,如三国孙策袭牛渚,隋将韩擒虎灭南陈,宋将曹彬架浮桥灭南唐,明朝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矶,金主完颜宗弼过江穷追宋高宗等等,而虞允文在此率宋军击败金主完颜亮之战,为采石矶留下了千古绝唱。

采石矶水湍石奇,风光绮丽,这里又是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的打卡地。当我走进采石矶景区,迈步在李白纪念馆中,迎面而来的是灿烂群星: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曾巩、杜荀鹤、梅尧臣、苏东坡、陆游、文天祥、贾岛、贺铸、潘阆、邝露……身处其中,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捋须吟咏的铿锵声音。而当我登上采石矶的最高峰三台阁,面对滚滚长江,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就脱口而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眺望长江北岸的和县,我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想起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远处的含山又很自然地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虽然文人墨客,达官显宦在采石矶打卡不计其数,但在景区见到最多的元素依然是李白。太白祠记载着李白曾多次到采石矶泛江赏月,饮酒赋诗,并往返于采石与当涂之间留下的《望天门山》《横江词六首》《夜泊牛渚怀古》《姑孰十咏》等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捉月台”(又名联壁台)和李白衣冠冢(又名大鹏展翅)向人们讲述李白在此酒醉跳江捉月,乘鲸仙而去,其失落江中衣冠被渔人打捞起葬在采石矶的故事。初建于唐朝的太白楼,陈列着李白手书和古今不同版本的李白诗集,以及历代文人讴歌纪念李白的诗画和楹联……太多太多的李白元素,以至于我在采石矶景区转了大半圈,找不到一点点古战场的痕迹。

毕竟寻找采石矶古战场和虞允文遗迹是我本次寻访的重点,为此,我来到了长江边。所幸,在长江边突兀的岩壁下,我找到了传说中明朝大将常遇春留下的“大脚印”,尽管这个传说明显带有神话色彩,但我宁可信其有。因为它将我带到了厮杀呐喊的古战场,在这里我遥望长江对岸摇曳的芦苇,仿佛看到了金主完颜亮摇旗指挥的身影。

安徽马鞍山,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李白纪念馆。视觉中国。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初八下午四时许,随着西北风越刮越紧,采石矶对岸高台上,黄盖下的金主完颜亮突然挥动手中的红旗,向金兵发出了渡江的信号。几声炮响后,金兵数百艘船只从杨林渡口箭一般驶出,并迅速集结成十路纵队,向采石矶恶狠狠地扑来。

完颜亮是金朝的第四代皇帝,他于皇统九年(1149)十二月弑君篡位后,一直怀有三大志向:“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防止完颜家族争权夺利,完颜亮不仅把太祖太宗的子孙全部杀光,而且对太祖太宗血统外的完颜氏贵族也痛下杀手,连拥护他上台的左右丞相唐括辩和完颜秉德也不放过,完全不顾自己的暴虐行为。为了“得天下绝色而妻之”,无论文武百官的妻妾及女儿,抑或被他杀掉的宗室、大臣们留下的遗孀,但凡被他看上,都难逃其魔掌。更为甚者,他连自己的姑妈、婶婶、兄弟媳妇、表妹堂妹等,都不放过,完全不顾伦理道德。

完颜亮虽然荒淫无比,但他并非完全沉醉于此,自登上皇位后,他从来没有放弃过霸取天下的雄心。他认为金国东边的高丽,西边的夏国,都不足以威慑金国,只有南边的宋国虎视眈眈,打下宋国才能一统天下。为此,他积极筹备攻打宋国之事:一是逐步实行汉化,诸如改革官职,大兴科举,注重监察等等,为将来一统江山做好制度上的准备。二是二次迁都,逐步向宋国靠近。天德五年(1153),他把上京会宁府迁往燕京(今北京)。正隆六年(1161),又把都城从燕京迁往汴京开封,使开封成为金朝南侵的后方基地。三是征集兵士,打造船只,募集粮草,并派奸细潜入宋国,详细了解地形地貌,军队驻防。他曾在画工画的临安全景图上题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并命画工在图上补上自己握刀立马的肖像,其霸取天下的野心一览无遗。

绍兴三十一年(1161)五月,完颜亮派出使臣到临安府挑衅,要求金宋边界以长江为界(此前以淮河为界),汉水、长江以北土地尽归金朝,并以武力相威胁。宋廷经过激烈辨论,在川陕、襄汉、两淮、沿海作出防御部署。同年七月,完颜亮在迁都汴京后,分四路侵宋,并亲率东路军主力拟渡淮河取寿春以攻淮西。

当时完颜亮正面防守的是宋军御前诸军都统制、江淮浙西置制使刘锜。刘锜过去曾屡立战功,取得过“顺昌大捷”,但此时已是63岁的老人,又身染沉疴。当他听说金兵进攻淮东的消息后,仍披甲上阵,让士兵抬着自己上前线。金兵知道刘锜的厉害,留下部分精兵同刘锜作战,其余重兵转入淮西。但因淮西的防守大将建康都统制王权被金军吓到,不听刘锜调遣,不战而逃,彻底打乱了刘锜的作战部署。刘锜无奈只得退守扬州,不久因病情加剧,退至镇江养病。而完颜亮渡过淮河后,一路摧枯拉朽,很快打到长江边的和州(今安徽和县)。朝廷闻报刘锜病重,王权不战而逃,金兵又打到长江边,宋高宗赵构心急火燎,一方面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任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任军事参谋,统一指挥江淮战事。另一方面,罢免刘琦,任命成闵为淮东置制使,接任镇江府御前诸军都统制。罢免王权,任命李显忠为淮西置制使,接任建康府御前诸军都统制。

完颜亮渡过淮河不久,反对他穷兵黩武的金朝将领拥立留守东京(今辽宁辽阳)的完颜雍(乌禄)为帝,完颜雍在一个月内控制了黄河以北地区。完颜亮获悉此消息后,根本不把乌禄放在眼里,他继续南侵,亲率四十万大军临江誓师。当时接替王权的李显忠还未赶到前线,而金军渡江在即,危急时刻,奉命前往采石矶犒军的虞允文挺身而出,他立即收拢江北溃逃到此的一万八千将士,在将士面前展示犒军金银、官诰,并激昂陈词:“现在国家危在旦夕,一旦金兵过江,将席卷我大宋江南。到时大家根本没有立足之地。现在只有拼死一战,杀敌立功,才能保住江山。”这些将士本来都有抗金决心,只是王权命令他们弃马过江,对国家命运已极度悲观。现在见有朝廷命官虞允文带头抗金,众情激昂。虞允文见势,赶紧与众将领商量御敌之计,又急调当地的海鳅船参战。最后在众将士和当地民兵的殊死拼搏下,打败了金军。虞允文到采石矶后如何排兵布阵战胜金军?我们可以从他十一月初八晚上写给皇上的捷报中窥见一斑:“臣于十一月六日至建康,七日奉命犒军,八日午后到采石,激励将士,列马布兵为阵,静以待之;分戈船为五,以其二傍东西岸行,其一驻中流,载精兵以待战,其二藏小港中,以备不测……”(《江上军事第一札子》)

此时,当我寻访到当年虞允文慰军指挥部的娥眉亭前,仿佛看到了虞允文向官兵激昂陈词的身影。而在锁溪河畔,又仿佛看到埋伏在海鳅船上机警而誓死如归将士的身影……

虞允文取得采石矶首战胜利后,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估计完颜亮绝不甘心失败,必将前来报仇。于是,在当天深夜派一支水军往上游埋伏,另一支水军埋伏在杨林渡口。次日,金军果然来袭。宋军的二支水军左右夹击,虞允文又从中路采用火攻,金军又一次被击败,虞允文也赢得了采石矶第二次保卫战胜利。完颜亮见攻打采石矶无望,遂移师扬州,准备从瓜洲强行渡江。这时都统制李显忠已奉命从芜湖赶到采石矶,虞允文经过分析,料定完颜亮会从瓜洲渡江,建议李显忠:“敌入扬州,必与瓜洲兵合,京口无备,我当往,公能分兵相助乎?”李显忠马上拨给虞允文一支人马,由他率领前往京口,与金军对垒。金军在采石矶失败后,士气低落,又见虞允文率水军前来防守,而宋军的援军也陆续赶来,众人皆感此时渡江必败无疑。而完颜亮则要求将士五天内必须过江,否则,杀无赦。于是金军上下惊恐万分,人人自危,激起了内变,金军耶律元宜一干将领认为“进退都是死,不如反了。”于是杀死完颜亮,遣使到镇江宋营议和,然后撤军。至此,金军侵宋之战彻底宣告失败。

采石矶之战是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被宋人誉为“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不仅成就了一次以少胜多,以文胜武的经典战役,使“宋事转危为安”。而且以大无畏精神,承担起原本不应该由他承担的责任,彰显了士人的可贵伟大之处。毛泽东在读《续通鉴纪事本末》时,对虞允文在采石矶之战中抗金战功给予高度评价,并赞誉“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一介文人虞允文之所以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担负起原本不该由他承担的责任,并带领宋军殊死战斗,最后击败金军,使宋朝转危为安?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我想在虞允文身上至少有以下几条值得我们学习:

1、胸怀大局,时刻心系社稷安危。虞允文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教育。成年后,亲眼目睹金国屡次侵宋,特别是1127年大宋江山的沦陷,使他在痛心疾首的同时,萌发了“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思想。他在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的同时,关心《孙武兵法》《武经七书》《吴子》《六韬》等书籍,并学习弓箭刀法,以求报效国家。1154年考取进士后,使他有机会报效国家。我们可以从他1161年出任贺金正旦使回国时,提醒皇上“金国授甲造舟必为南侵之计”,必须早作准备这段对话中看出,此时,虞允文已具有常人难以可比的胆略和军事眼光。

2、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彰显了文人的可贵之处。虞允文作为文宦前往采石犒师,对于指挥作战,他既无兵权,又无责任。正如他的随从劝他的那样:“您只是奉命犒师,又没有受命督战,何必引火烧身?”然而虞允文却响亮呵斥:“国家都危在旦夕,我又能躲到哪里去?”激战开始,他并没有像一般将帅那样在后方摇旗呐喊,而是身先士卒,鼓励将士。“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俊即挥双刀去,士殊死战。”

3、文韬武略,运用自如,尽显平日功底。虞允文是十一月初八午后到采石的,面对一盘散沙,他在短短的几个时辰内,激励将士,凝聚人心,排兵布阵,奋勇杀敌,这非一般将帅所可为。初战胜利后,虞允文并没有因此麻痹大意,而是料想金兵可能会偷袭,于是当夜就派兵埋伏,最后杀得金兵弃船丢马移师扬州。金兵东移后,他料定完颜亮会从瓜洲渡江,于是亲率援兵赶到镇江防守。这一幕幕全面地展示了虞允文的军事素养和高超的指挥艺术,难怪采石之战后,皇帝任命虞允文奔赴两淮,全面负责对金作战事宜。

虞允文不仅在采石之战中显露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胆略,而且在此后担任朝廷重臣,特别是宰相期间,一直以社稷为重,夙兴夜寐,一心为民,廉洁奉公。那怕有朝廷命官造谣诬陷,他也只是一笑了之,并以德报怨,此等胸襟是何等开阔!难怪《宋史》评价:“允文许国之忠,炳如丹青。”

当我结束采石之行,站在采石矶东大门再一次回眸远处的三台阁,我突然想到,要是马鞍山政府能在这里修建一座虞允文纪念馆,那该多好!这既是历史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

0 阅读:16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