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社区里的低碳生活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11 15:31:59

上个月,顺义区江山赋社区书记亓伟伟受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大会,介绍小区日常的低碳环保做法,向全世界展示了北京社区里的绿色低碳生活。其实,在北京的许多社区,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理念早已渗透到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此,记者专程走访了三个去年获评气候友好型区域的社区,了解这里的低碳环保故事。

新闻背景

北京试点气候友好型区域建设

开展低碳试点工作,通过“创新引领”推动“重点突破”,是北京市探索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创新特色。2022年以来,北京市开展了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等试点,着力探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路径创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各领域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应对气候变化新路径新机制,为首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其中,气候友好型区域,是北京市面向不同区域管理主体,遴选培育区域边界明确、工作基础较好、实施意愿较强的街道、乡镇、园区、社区、村等区域,开展不同类型的气候友好型区域试点建设,探索低碳发展模式。2023年共有3个社区和3个村被评为北京市气候友好型区域。

探访1平谷万家庄村

用电来自太阳能富余的电还能卖

万家庄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屋顶装上光伏太阳能板。

走进平谷区刘家店镇万家庄村,抬头看去,只见不少村民家的屋顶上都架着一排光伏太阳能发电板。“好几十户村民家都装上了光伏板,发的电可以自己用,用不完的还能卖给国家电网获得收益。”万家庄村支委刘国庆说。

万家庄村被称为“低碳村庄”,与村民家屋顶的光伏太阳能板分不开。李忠林家是最早一批装上光伏板的,先后花了5万元左右,在屋顶装了近20块太阳能板。“屋顶空着也是空着,装上太阳能板能发电,还能换钱,挺好的。”他告诉记者,6年过去了,5万元钱的投入早就挣回来了。

装上太阳能板的村民家,国家和市里都提供补贴,用不完的电能以1.04元的价格卖出。李忠林说,一年就能卖出一万元左右的电,5年左右就收回了本金。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屋顶装上了光伏太阳能板,也成了村里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不仅是村民家的屋顶,村委会办公区、阳光浴室、医务室,还有村里的路灯,都用上了太阳能。村委会办公区的用电全靠太阳能,实现了自给自足;村里的浴室用上太阳能热水,村民们洗澡方便了,洗一次才花一两元钱。

据统计,万家庄村分布式光伏电站共有265座,年发电量总计361万千瓦时,可节约燃煤120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51吨。

万家庄村所在的刘家店镇内,还有一项重要的环保节能工程——生态桥。这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桥梁,而是一座连接废弃物与能源的“桥”。由于镇上是沙质土地,非常适合种桃,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桃。桃树多了,产生的废弃树枝成了大麻烦,生态桥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村桃枝也是宝,能换化肥!”拉着一车树枝到生态桥的村民刘大爷笑呵呵地说。村民们都像他一样,把砍了的桃树枝拉到生态桥,称重后积分,能换回化肥。“我们把废弃桃枝收集起来,经过发酵再利用变成化肥回归于田,产生了新的价值。”刘国庆说。

记者了解到,2022年底,万家庄村委会就跟国电投公司合作,在万家庄村试点“三网融合”项目,让万家庄村成为中国乡村低碳示范基地。该项目建设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以生产消纳绿电为乡村农户增收,以数智化手段助力区域节能降碳为目标,以分布式光伏、零碳智慧民宿等设施为基础搭建新型乡村综合智慧能源体系;通过零碳智慧民宿、生态桥工程、绿电交通、健康养老等模块建设,充分发挥“三网融合”的创新引领作用,实现绿电节能减排、区域碳达峰碳中和,助力乡村美、农民富、治理优、产业兴。

探访2西城南线阁社区

废旧物品换绿植美化居住小空间

南线阁社区居民把家里用不上的物品拿出来,变成手工作品装饰楼道空间。

在西城区牛街街道南线阁社区,居民们的废旧物品几乎都能找到出路,无论是换物还是换钱,主打一个回收再利用,绝不浪费。

“这堆废纸箱,给您5元;这个底座拆下来的废铁,能给您5元……”周四一大早,南线阁社区的再生资源回收点又热闹起来,负责回收的谢师傅早早就来了,居民们也拿着各种废品过来称重、兑换。

“这已经是我们的老传统了,谢师傅每周四和周五全天来,居民们有什么不要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兑换。”南线阁社区书记李莉说,即便不是周四周五,只要居民有需要,一个电话,谢师傅也会过来。这样一来,既方便居民把不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回收再利用,又解决了原来堆物堆料的问题。

不穿的旧衣物则可以投进旧衣物投放箱。在南线里小区的不同角落,放置着三个旧衣物投放箱,居民家中收拾好的旧衣物,随时可以投放进来。李莉告诉记者,投放箱有专门的回收公司定期回收整理,有些比较新的衣服会捐给有需要的贫困地区,有些则是拆了原材料重新利用。

就连废弃的自行车,社区都能帮着清理置换。社区会定期开展旧物置换活动,引导居民淘汰废弃自行车,鼓励大家选择更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以前居民拿着废旧自行车过来,可以置换米面油,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社区就准备了很多漂亮的绿植,让大家拿回去装扮居室,美化环境。

居民贾大姐就是扮靓空间的一把好手。走进南线里小区1号楼9层,仿佛走进了一个室内艺术花园。大大小小的绿植点缀着楼道,还有不少手工花艺;洁白的墙壁上,挂着圆的、椭圆的、方形的各种装饰画,五颜六色的翠竹、梅花、兰花,配上栩栩如生的小鸟、蜻蜓、鱼儿,再点缀一些中国结、红灯笼、宝葫芦……风格多种多样。“都是这层楼的居民自发装饰的,他们在贾大姐的带动下,把家里用不上的物品拿出来,变成手工作品摆放,把整个楼道空间都盘活了,太美好了!”李莉说起来特别自豪。

闲暇里,社区还会举办多种形式的小活动。居民无论年纪大小,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比如有教大家制作手工花、发电风车、手摇发电机的动手活动;有以“小手拉大手”为方式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还有免费向居民发放菜籽、花籽的活动,鼓励大家种植,美化家庭小阳台……“我们就想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给居民,把更低碳的生活方式展现给大家,带动整个社区变得更加绿色环保。”李莉说。

探访3丰台榆树庄村

盖房好似搭积木省时低碳更环保

房子本身就属于低碳环保制造。丰台区榆树庄村的回迁房住宅及配套项目就是这样的房子,共计有2900套回迁房。

房子如何低碳环保?“我们采用的是全装配式建造方式,已经成为国家‘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榆树庄村百姓的居住条件。”北京榆构有限公司副总工吴永杰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装配式建造方式有点像搭积木,把房子拆成各个部分,提前在工厂里浇筑完成,再把楼板、地板、外墙面等不同部分的成品,直接运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把房子组装起来。更形象地来说,这样的方式就是“像造汽车一样盖房子”。

在回迁房住宅小区附近有一片空地,展示着不同的房屋零件,就像积木的零件那样,有预制混凝土外墙板、内墙板、空调板、阳台板,还有预制楼梯……吴永杰告诉记者,装配式建房相当于把现场混凝土浇筑的环节前置了,提前放在了工厂里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施工时间,也减少了在现场进行混凝土浇筑,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现场产生的噪声问题。从整体来看,整个工期的时间加快了30%以上,不仅降低了工期的成本,还低碳环保。

房子变得环保了,周边的环境也越来越绿色。近年来,榆树庄村致力于打造低碳的生态友好型乡村,现如今村里的3600亩土地有1700亩逐步变身成为公园绿地,相当于近一半土地都是公园绿地,并不断打造开窗是绿、出门是园、出行有路、停车有位的生态空间,逐渐改变榆树庄地区的农村面貌,朝着城市化进程迈进。

目前,榆树庄村集体的产业已经涵盖了建筑、物流和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三大板块,产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向着绿色低碳、新能源的方向进行智力型转化。在日常生活中,村里也坚持宣传绿色低碳,带领村民们进行植树绿化、垃圾分类等活动,引导村民参与更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本报记者骆倩雯

0 阅读:2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