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曹婧雯
今年以来,青岛市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榜单上,青岛市持续进位,升至全球第20位、全国第8位,成为近五年国内位次跃升最快城市。
强产业助发展
推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加强科技攻关布局。以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创新,实施“强链”“建链”“布链”“海创”四大计划,前瞻布局百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新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21项、占全省1/5,获2.1亿元资金支持。新承担“星海互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项省科技示范工程、占全省2/3,获7000万元经费支持。新入选2项省股权联动重大科技项目,获1.7亿元投资支持。
育强企业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新争取省级项目支持132项、资金339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325%和180%,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777家、占全省1/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50家、占全省1/4。面向全省复制推广“云端研发”模式,注册“云上研发中心”企业超过8000家,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持续提升、达到93%以上。
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新入选国家级科技人才工程39人、占全省40%。11家单位获批省人才效能提升示范平台、占全省1/3。3名外国专家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持有效工作许可外国人超过5000人,其中高端人才超过1200人、占全省60%。青岛第13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位列全国第7位。
强基础增实力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锻造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崂山实验室发挥海洋科技创新“总平台、总链长”功能,加强深海开发、海洋观探测等领域科技攻关,成功推出“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突破人工智能算力瓶颈;研发“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预报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建设“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气源保障中心与高空环境保障中心年底完工,强化航空发动机领域源头技术创新。
提升基础科研能力。全力推进重点实验室重组,围绕海洋、信息、材料等领域,新争取3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新获批30家省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71家、占全省1/5。首次面向未来产业等10个方向,布局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加快破解产业重大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难题。全市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59家,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获评优秀、占全省1/3。
增强产业创新动力。支持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完善“事业+企业”运行模式,突破10项行业关键技术。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战略合作,探索“离岸孵化器+本地加速器”成果转化新模式。深化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支持方式,通过“硕果金”支持持股孵化,投资6个项目、金额3800万元,带动外部资本超过8亿元。出台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优化科技信贷“白名单”、投(保)贷联动等政策,打造“青科贷”“青科保”“青科担”等新产品,帮助企业获融资超过800亿元。
强科技惠民生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健康更具保障。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搭建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体系,支持免疫抗肿瘤新药BG136完成一期临床、抗乙肝病毒药物LY102获临床准入,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解决方案。编制合成生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组建合成生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化工、医药、材料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出行更加便捷。针对传统液体电解质电池续航短、充电慢、易燃易爆、低温掉电等问题,支持中科院青能所解决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叠层工艺难题,打破产业化瓶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车四方发布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相较传统地铁车辆减重11%,运行能耗降低7%,每列车每年减少CO2排放约130吨,使广大市民公共出行变得更加轻便、更加低碳。
增收更有依靠。聚焦农作物栽培领域,支持砧木良种关键技术攻关,国际首创“三交种”“自体嫁接再繁殖”等技术,推出蔬菜新品种40余个,砧木种子年销量超过300吨,让老百姓吃上更丰富的健康蔬菜。打造科技特派员产业团队,成立牛产业服务团,围绕良种繁育、疫病净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在全市500余家养殖场示范推广,为每头牛增加纯收益近300元。
下一步,青岛将牢牢锚定高质量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总目标,聚焦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以科技研发投入为保障四个主攻方向,改革攻坚、持续发力,努力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