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中期紫砂器皿的初创到晚明紫砂技艺的成熟,短短的一两百年紫砂壶艺便以形制多样、极具变化之能事而著称,成为“宜茶”的代表性器物。但很少有人注意紫砂与金石的关联。
其实紫砂自诞生便一直受到金石学的影响,紫砂壶艺的审美、取法、形制、装饰、著录、传播等等,明显具有金石学影响的痕迹。紫砂从金石学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形制、装饰等外在形象,还有藉金石学上溯至上古三代的悠久造物文化,以及“斯美者愈增其美”的古雅审美理想。本专著所要讨论的“曼生壶”,即是紫砂与金石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
“曼生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完美结合而备受世人喜爱,是紫砂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曼生壶”由陈鸿寿(字曼生)及其友朋设计造型、撰写壶铭,由艺人杨彭年兄妹完成紫砂壶艺的制作。陈鸿寿以篆刻、书画诗词而闻名,在溧阳县令任上陈鸿寿及友朋才将金石学知识及新发现转化为紫砂创作。“字以壶传,壶以字贵”是曼生壶的特点,“字”由铭文和书法组成,在文学和书法魅力的加持下,曼生壶成为寄托心灵的器物。可见“纯艺术”因素是曼生壶最为宝贵的组成部分。
曼生壶更多是文化消费而非生活必需品,受众多为金石文化和茶文化为主的雅文化圈,尤其是曼生壶拓片经由书画名家配画题诗之后,被当做金石雅玩来看待,演变为新的书画艺术品。鉴于曼生壶超越实用的文玩特性,本专著从“文化背景”“形制与工艺”“文化与交流”三个层面对曼生壶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试图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出由“曼生壶”带来的中国传统器物文化的多维景观。
首先,在金石学视野下,作者深入地挖掘了明清紫砂艺术的审美渊源和取法之道,成功地将紫砂艺术与华夏悠久博大的器物历史紧密相连,揭示了紫砂艺术自明中期至今持续繁荣的深厚文化底蕴所在。其次,运用类型学方法对曼生壶及其附件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拆解。最后,将曼生壶的传播与接受置于金石文化的宏大背景中进行考量。从制作者杨彭年的知识视野,到玉成窑的众多参与者,再到曼生壶拓本的广泛传播与演变,都与金石文化紧密相连。这不仅为我们理解曼生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进一步印证了曼生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本专题为传统文人参与造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面向,它跳脱出物质本身,透物见人、见思想、见生活,透过器物见证一段活泼泼的历史。
曼生壶有“壶随字贵,字依壶传”之说,在以“字”为中心的金石洪潮中,相比茶壶,人们更在意铭刻在曼生壶上的文字书迹,所以将其传拓下来品赏,有的还请名家题跋、绘画,让立体的茶壶转化为平面的金石书画作品,极大地延长了曼生壶的传播链条。金石文化促进其走向更为多元的受众群体,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曼生壶进入“经典”序列有很大关系,可见其声名传播与接受是在金石文化语境中被不断地加强。
这本学术著作是刘德龙博士学位论文成果的转化,作为论文指导老师,亲见他一点点突破与完善,非常难得。在大力倡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对传统的“再发现”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顾平(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