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南宁12月12日电12月8-10日,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八桂地海高端论坛在南宁师范大学武鸣校区召开。
据介绍,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南宁师范大学的科研高地、人才富集区。为服务向海经济发展,该实验室形成斜坡带-海岸带环境演变与区域响应,山江海人地系统耦合与陆海国土空间优化,北部湾陆海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安全等3个研究方向。
一年一度的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是梳理成果、总结经验、凝练特色、展望未来的重要契机。在本次会议上,与会嘉宾从基础学科的研究创新,到跨学科领域的合作探索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有助于南宁师范大学在地理学科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发展取得更具突破性的成果。
近年来,实验室承担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40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近亿元;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6部;获得或申请国家专利58项、登记软件著作81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14项、广西社科优秀成果25项。“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南宁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排第17名,位列排行榜前20%。
在八桂地海高端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作题为《地理学的灵魂》的报告,展示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广阔视野和深厚底蕴,揭示了地理学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院长刘丛强带来学术报告《人类世-人类世科学-人类未来》。北京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宋长青围绕“地理学本性与创新”这一主题,分享他的学术见解和研究心得。
当前,广西坚定不移向海图强,加强山海统筹、陆海联动、江海贯通、边海衔接,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做强“蓝色产业”,加快建设海洋强区。
对此,傅伯杰认为,北部湾海陆一体化是重要发展途径,广西不仅要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健全港口运输,加强海洋生物养殖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工作,同时还需要增强海陆联系,包括运河、陆路运输系统。重点实验室依靠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学科优势,构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变化特征等方面的数据库,能为广西发展向海经济提供相关支持。(覃心、廖剑容、黄胜敏、何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