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学榜(2021—2023)诗歌上榜作品:方石英《漂泊的石头》

钱江晚报 2024-12-12 13:16:11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刘玉涵

12月2日,浙江文学榜(2021—2023)正式发布,共涵盖特别荣誉榜、长篇小说榜、中篇小说榜、短篇小说榜、诗歌榜、儿童文学榜、散文杂文榜、报告文学榜、文学评论榜、网络文学榜、文学翻译榜等十一张榜单。

浙江文学榜(2021—2023)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对浙江全省2021至2023年三年内创作、发表的文学作品进行评审并发布,以鼓励浙江作家不断攀登文学高峰。浙江作家公号和潮新闻将持续对话上榜作者,带领读者了解优秀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作品简介:

全书分“方向不明的出走”“鲁院里的拴马桩”“漂泊的石头”“有时候”“父亲的大兴安岭”五辑。通过阅读这些精彩诗篇,感性体味方石英的创作风貌及美学追求:“希望自己的诗是质朴的、坚定的,并且是感人的,像一块宿命的石头,呈现作为个体的人在时代与命运的迷局里所应该持存的生命的尊严”,这些个性化的真诚之作在不经意间宛如星空的盐粒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一代人的心灵成长史。

作品评语:

方石英的新诗集《漂泊的石头》是他作为诗人到目前为止最为成熟的一个展示,是从“一个带有私人性质的写作,最后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对历史的一种认知,”并且“他善于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拨动我们内心最隐秘、最柔软的那根弦、使我们受到一种普遍的震荡。”这本诗集里的诗歌给我们呈示了“作为个体的人在时代与命运中所应该持存的生命的尊严”,“这些个性化的真诚之作在不经意间宛如星空的盐粒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一代人的心灵成长史。”

创作谈:写诗,命中注定的终生大事

说来话长,我成为诗人如同继承了一项无用之用的祖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用“诗是活着的证明”当自己创作谈的标题,甚至还请篆刻家把这句话刻成闲章置于书房,每当钤此印,似乎都是一种自我提醒与确认——我是否依然热爱文学、热爱诗歌?庆幸答案始终是肯定的。尤其在我不惑之年后,我更加深信写诗是命中注定的终生大事。

诗人重感情。对我而言决定一首诗是否要写,主要取决于是否有“感觉”。是的,我至今遵循朴素的创作理念:诗要有感而发。把我归为“抒情诗人”我是认可的,尽管如今“抒情”常被认为过时的存在,要知道这是对诗歌史有多大的误解?其实“抒情”始终是诗歌创作的正脉所在,过去是,现在是,相信将来亦是。目前AI生成的新诗文本,外行人看来很像那么回事,但经不起细读,硬伤先天存在,究其原因,AI缺乏主体性及情感温度,同时也缺乏自身独创的想象力,它是基于大数据模型下的意象及句子的拼贴,本质上是一种模仿行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

诗,言之寺也。在这座语言炼金的精神道场,一个真正的诗人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必然会走向有“难度”的写作。新诗绝非简单的文字分行术,一首好诗的诞生也并非易事。它要求诗人具备高度综合的能力,所谓“诗有别材”,是写诗的料才有可能写出好诗。写诗又如挖井,一个诗人唯有心无旁骛地深挖,才有可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水。这些年我专注“本真生存、想象力和沉思三者的平衡”,以真情和温暖构筑个性化的抒情风格,诗集《漂泊的石头》正是这一美学追求的结晶。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先声,新诗之新的内核是诗人自由创新的精神。今年夏天,我有幸参加了“首届国际青春诗会”,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恰好也是关于“诗歌的创新”。我们正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这也为诗歌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新契机。在内容上,有更多的主题、情感和观念值得诗人去探索突破,当下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体验也有待诗人用诗歌抒写。在形式和语言方面,融合、重构、裂变也都在提速,激励着诗人写出更有创意、更具独特表现力的作品。反之,一个诗人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一味沉溺在自己的“舒适区”自我复制,这无疑是一种慢性自杀。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加西亚•马尔克斯如是说。理想中的诗人重视情感、挑战难度、勇于创新,诗是他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关键通道——他坚持活在“第一现场”,人诗互证,从个人生命体验出发最后超越个人,把“我们记住的日子”提炼成时代之诗,于岁月长河的幽深处雕刻时光,以文学的方式印证诗人是心灵与历史的可靠信使。

0 阅读:5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