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设置助农专线四号线,让县城的农民到市中心卖菜交通更方便,你对这趟‘背篓专列’怎么看?”面对这样一道随机抽中的跨文化情景题,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2101班潘烨菲沉着应对:“‘背篓专列’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2月7日至9日,2024“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国赛英语组国际传播综合能力赛项,在北京举行。在这场汇聚1101名全国顶尖外语学子的竞技场上,潘烨菲凭借卓越的语言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举摘得赛项金奖,创造了江苏大学在该赛道上的最佳成绩。
四年里,图书馆是第二个“家”
“扎实的基础是实现梦想的关键。”潘烨菲坦言,自己从踏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制订了明确的学习计划:每周设定目标,每天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图书馆是我求知路上的第二个‘家’。”大学里,潘烨菲基本每天都会去图书馆学习,五楼靠饮水机的位置是她的固定座位。这种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让她的学习生活井然有序,每天都有进步与收获。
四年中,潘烨菲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她专业综合排名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博学”校长奖章在内的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5项、校级荣誉20余项,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校三好学生标兵。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努力与坚持。
除了学业上的优异表现,潘烨菲在科研方面同样展现出了优秀的能力,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3篇。作为“技术民主化视域下ChatGPT对英语教育影响研究”项目主持人,她深入探究新兴技术如何重塑英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面对数据分析难题以及技术挑战,潘烨菲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反复修正思路和方法,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语广场》发表研究成果。
没有天赋异禀,唯有百炼成钢
回顾自己的竞赛历程,潘烨菲感慨万千。从大一时默默无闻止步校赛,到崭露头角闯进江苏省决赛,再到去年仅差0.01分未能晋级“外研社·国才杯”国赛,潘烨菲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成为她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而这些,也让她学会坚持、充满韧性、不怕跌倒,有着一股勇于从头再来的决心与勇气。
“今年的外研社国赛,相较以往增加了更多维度的考查内容,合并了演讲、写作、阅读三大赛项。”潘烨菲介绍,今年国赛第一轮是从1000多名选手中选拔360名,由于赛道合并,自己需要在一周的时间里每天进行写作、阅读和翻译训练。
面对困难,潘烨菲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她每天都与指导老师马瑛、李超一起进行写作和翻译练习,经常一练就是一下午。
在比赛即兴演讲环节,潘烨菲抽到了一个接受外国记者采访的跨文化情景题,就重庆“背篓专列”进行述评。潘烨菲站在国际视角,立足自身经历,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平、普惠理念,展现了优秀的外语功底、思辨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
经过多轮激烈角逐,潘烨菲终于脱颖而出,锁定金奖。
拔节生长,感恩良师
伯乐相助,感恩同行。在潘烨菲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良师益友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指导老师马瑛,腰伤不便久坐,但依然每天坚持陪伴潘烨菲练习4—5个小时,从发音技巧到肢体表达,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潘烨菲感慨:“老师的坚持和无私的帮助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她不仅是我竞赛上的引路人,更是我生活中的好榜样。”
“她是我们学校英语教育的骄傲。”马瑛评价潘烨菲:她用语言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用演讲传递了思想的力量,她的表现不仅展现了扎实的英语功底,也是才华和努力的结晶。
四年的努力与坚持,让潘烨菲取得了优异的学习科研竞赛成绩,她也顺利保研至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继续深造。
通讯员单毅君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凌云
校对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