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花费12亿元建造“中国天眼”,美国:这就是拿钱打水漂。但是不久他们就傻眼了,转而纷纷主动寻求与中国合作。
2024年11月,一个值得载入中国科技史册的时刻: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正式突破1000颗,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是中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硬实力的体现,这意味在探索宇宙道路上,中国已经走在前列。
脉冲星,说白了就是恒星“嗝屁”之后留下的残骸,一种旋转的中子星,它们密度高到离谱,磁场强到爆炸,自转速度快到飞起。
最神奇的是,它们会像灯塔一样,周期性地发射电磁脉冲信号,研究这些“宇宙灯塔”,不仅能帮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还能检验那些听起来很玄乎的前沿物理理论,比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中国天眼” 的大名叫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缩写是 FAST,它的 “锅” 特别大,有 500 米宽,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碗放在地上。
这个 “大碗” 是由好多金属小块拼起来的,这些小块能把宇宙里传来的微弱电波信号收集起来,然后科学家们就能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知道宇宙里都发生了啥事儿。
从 1994 年到 2002 年,南仁东带领团队在贵州省普定县、平塘县进行了台址初选,建立 391 个候选洼地的地形地貌数据库。
2002 年,又启动第二轮贵州选址工作,历经 10 年,在 2005 年经过对 3000 多个洼地进行测算与考察之后,终于找到最理想的台基。
2011 年项目正式开工 ,在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望远镜材料的强度极限和结构稳定性问题等,但科研团队通过创新设计和不懈努力一一攻克。
2016年,FAST建成,南仁东先生带领的团队创造了奇迹,这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直接开启了射电天文学的“FAST时代”,但新的设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观测时间有限,怎么才能物尽其用?
前前后后忙了三年紧张兮兮地调试,一直到 2017 年的时候,总算是发现了两颗脉冲星,而且经过验证没啥问题,这才确定这 “中国天眼” 真的有观测能力,到 2020 年,“中国天眼” 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
2021 年 ,“中国天眼” 正式向全世界开放,与全球 70 多个国家的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向全世界的科学家开放,为全球科学家提供观测机会,推动了国际天文学界的合作与交流。
自从 “中国天眼” 开始工作,它就像一个宇宙探险家,发现了好多脉冲星,脉冲星就像宇宙里的灯塔,不停地发射信号,通过研究这些脉冲星,科学家们能知道很多关于宇宙的知识。
据北京大学徐仁新教授透露,“中国脉冲星计时阵”团队已经获得了置信度很高的、反映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证据。
中国天眼的未来,注定充满无限可能,它将继续引领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在更多领域取得突破,为人类认识宇宙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天眼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它让中国在国际射电天文领域拥有了更多话语权,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和实力。
未来将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为人类带来更多惊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解锁更多宇宙的秘密,让我们拭目以待!